

樓市在今年上半年迎來了拐點。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上半年樓市由熱轉冷,商品房成交量和價格雙雙下降。在政策、供求等因素轉向的共同作用下,市場預期樓市短期難以轉暖。
與此同時,今年年初決策層拋出了“分類調控”的新提法,以“松綁”限購為主,地方的樓市政策紛紛出現松動。而隨著多地“限購”政策的退出,監管層正在尋求樓市調控的長效機制。
“限購令”退出
今年上半年,樓市“寒流”不期而至。數據顯示,1-6月份,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4248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8%,相比去年全年的17.5%下滑25.3個百分點;住宅銷售額25632億元,同比下降9.2%,降幅與去年全年增長26.6%相比,下滑35.8個百分點。
隨著“樓市”調整期的到來,多地的限購政策也出現了松動。在46個限購城市中,36個對限購政策進行了調整。除了出臺放寬戶籍、買房落戶、購房補助等變相政策“曲線救市”以外,武漢、蘇州、杭州等城市更是對大戶型住宅交易不再限制,更有甚者,呼和浩特、濟南、??诘瘸鞘袆t已經明確全面放開限購政策。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放松限購誠然是無奈之舉。
地方政府如今正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今年多地債務償還在即,地方政府債務審計的結果是,2014年地方債償還規模將是今年及以后各年份中規模較大的一年,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指出,今年到期需償還的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占債務總余額的21.89%,根據審計署公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11萬億元,按照上述償債比例,今年地方政府需償還債務或為2.4萬億元。
長久以來土地出讓金都是政府償債的主要途徑。審計署數據顯示,2012年底,4個省本級、17個省會城市本級地區有55%的債務承諾以土地收入償還。
樓市的持續蕭條正在讓地方財政陷入困境。今年上半年全國土地市場先冷后熱,3月以來土地市場明顯降溫。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CREIS)報告指出,今年二季度,全國300個城市土地成交面積同比下降了29%,土地出讓金收入同比下降了15%。7月,300個城市的土地成交面積同比減少44%,土地出讓金同比減少了49%。杭州、貴陽等多個二、三線城市都出現了土地流拍。
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劇增讓救市迫在眉睫,在“分類調控”的政策方針指引下,放松限購也成為了地方政府“救市”的一大手段。而另一方面,樓市政策松動,也成為市場調控手段轉變的契機。
建立長效機制
此輪限購雖為救市,但市場反應卻并不明顯,各地情況均有不同。天津、長春、溫州等多地,樓市依舊趨冷;而呼和浩特、杭州、福州等地在限購放松初期,則出現了一波回暖,例如,7月呼和浩特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上漲了68.62%,同比上漲42.55%。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部分城市前期供應量過大、房價暴漲是樓市降溫的主因,同時,之前成交量的集中釋放也帶來了需求端的空檔,因而,僅靠放松限購難以拉動市場回暖。
市場環境的變化是本輪樓市降溫的主因。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政策、資金、供求和預期等因素在上半年出現了明顯的轉向,而市場環境的轉變促使樓市由“政策市”轉向為“市場市”。
本輪市場的自發調整讓此前連番的調控政策顯得尷尬。自2010年4月30日北京在“新國十條實施細則”中明確提出限購政策以來已經過去四個年頭,在此期間以“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為目的的 “政策組合拳”不斷上演。然而,中國房地產價格飛漲的局面并沒有因此而改變。以本輪市場供求發生逆轉為契機,政策制定者必須重新審視樓市管控政策的合理性。
以“限購”和“限貸”為代表的樓市政策顯示出了明顯的行政干預市場的印記。在相關政策中,戶籍、購房量、已有房屋數量成為監管層考慮的變量并予以限制,甚至形成對正常購房需求的壓制,而該部分需求事實上并未消滅,因此形成購房需求的“堰塞湖”。通過管制解決樓市發展的難題實則南轅北轍。
清華大學經管院教授李稻葵將限購政策歸為過渡性的制度安排,并指出脫離管制,建立樓市調控長效機制的必要性。一方面,應當通過系統的財稅改革,讓地方土地供給更加透明合理;另一方面,可以在房產交易、房貸、保有等環節通過合理納稅等方式進行調節,而非管控。
今年以來,新華網等官方媒體多次提出“市場化調控”的說法,而監管層正在樓市調控的長效機制上尋求突破。今年初,發展和改革委官員表示,2014年擬研究推進房產稅法。與此同時,中國的不動產登記制度方案正在建設之中,而不動產登記被看作是房產稅出臺前的一項技術性工作。
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將市場規律帶入樓市調控將是新一輪樓市調控的主基調,重回市場化邏輯已逐漸成為監管層對于樓市調控的共識。
本欄目責任編輯: 杜彬(zhangiwfre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