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多,人少,速來!
就在中國綜藝節目的舶來模式備受詬病的同時,大眾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以及節目制播分離模式的普及,反而推動綜藝節目制作和銷售市場化的進程,隨著金牌節目收視率的持續上漲,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熱錢投入。
綜藝秀場不差錢
如果打開電視,看到江蘇衛視的主持人問參賽選手“我們經常使用的飄柔洗發水是美國哪家公司的產品”時,并不需要表現得很驚訝。
雖然2013年下半年廣電總局收緊“緊箍咒”,頒布《關于做好2014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編排和備案工作的通知》加強版“限娛令”,但是絲毫沒有動搖《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金牌綜藝節目的吸金能力。
2013年,立白1.5億元冠名《我是歌手》,引發業內人士的質疑。但是隨著《我是歌手》第一季的熱播,央視索福瑞數據調研顯示,立白洗衣液的知名度提升13%,美譽度提升11%。
轉眼進入2014年,《我是歌手》代表中國綜藝節目出走,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當它在臺灣大受歡迎的同時,創下同時段收視率220%的增長。立白更是借此機會向高端品牌轉型。
緊接著,立白加碼以2.34億元人民幣拿下《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冠名權。立白集團媒介傳播部總監王冬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將在更多方面對《我是歌手》進行贊助。
同一時間,中國綜藝節目制作與銷售掀起了一股“億元”消費熱潮。
有統計稱,今年1-4月,綜藝節目冠名排行榜前十名中,《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我是歌手》《夢想星搭檔》《我要上春晚》《中國夢之聲》冠名費用均破億,其中《爸爸去哪兒》以3.12億元人民幣遙遙領先。
除了冠名費,綜藝節目的廣告收入同樣跨入“億元”時代。隨著《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節目的熱播,廣告收入已突破10億元;《我是歌手》第二季中,一條15秒的廣告被炒到63萬元人民幣,預計總營收超過11億元人民幣。
如果再加上各種周邊創收,綜藝節目已經為上下游產業鏈劃出一個巨大的利潤“蛋糕”。
隨之而來的,是綜藝節目的制作成本水漲船高。
就在觀眾驚訝于《爸爸去哪兒》的四十多個攝像機位時,浙江衛視驚爆35億綜藝投入計劃。其中由謝霆鋒主持的《十二道鋒味》每集制作成本預算做足100萬,不僅在埃菲爾鐵塔下涮起羊肉火鍋,在塔斯馬尼亞大吃海膽,還請來范冰冰、趙薇等重量級嘉賓。
綜藝圈里一時間遍地是黃金,開啟了一個高成本運作的綜藝新時代。
民營制作公司加速崛起
3月,東方衛視成立東方衛視中心,深化制播分離;4月,江蘇衛視《非誠勿擾》欄目制片人王剛攜團隊辭職;5月,東南衛視實行“獨立制片人制”,在頻道和欄目之間建立起明確的契約關系。
市場化的浪潮終于沖向電視制作圈。
一大批以節目制作為主要業務的綜藝節目制作公司應運而生,光線傳媒、燦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世熙傳媒、唯眾傳媒等積極活躍在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制作的廣闊天地里。
根據以上各制作公司的上市年報、招股說明及收購審計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在燦星營收數據僅統計《中國好聲音》部分,光線傳媒僅統計其綜藝節目營收的前提下,燦星以11億元利潤高居2013年中國主流民營綜藝節目制作公司盈利能力排行榜榜首,其利潤率高達85%。緊隨其后的光線傳媒利潤為1.57億元,利潤率為40%。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綜藝節目制作公司的營收雖然呈高速增長之勢,但行業總體盈利能力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藍色火焰廣告有限公司雖然營收達到8.98億元,但利潤率僅為12%。
振奮人心的是,夢想強音公司僅依靠運作《中國好聲音》欄目的內容營銷,即實現3.35億元人民幣的營收,利潤達到0.66億元。無疑,《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成為制播分離制度在中國落地的重要里程碑。
“好聲音”的盈利模式,雖然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但受較高利潤前景的誘惑,仍然成為我國制播分離盈利的主要模式之一。制作公司和電視臺將依據節目收視率的高低來決斷利潤的最終分成方式,而在此過程中,前者負責節目的投資運作,后者負責招商運營。
或者制作公司直接將節目出售給播出機構,也可以用欄目換取廣告時間,通過貼片廣告實現收入。
伴隨著機制改革的深入,有話語權、內容優質的節目將率先啟動新的盈利模式。2004年10月,原《魯豫有約》制作團隊全部進入神州電視出資設立的能量傳媒,負責欄目的創意、策劃和制作,鳳凰衛視以每集不低于12.5萬元的基準價轉讓節目的播映權,考核獎懲后,實際轉讓費最低不低于9.5萬元每集,最高不超過15.5萬元每集向能量傳媒購買該欄目的境外播映權。施行至今,證明綜藝節目制作向精細化發展,有利于優化收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