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我國各種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學校和教師在參觀和學習這些模式的同時,也發現有些所謂的教學模式缺少教學模式的基本要素,所以科學評價模式的基本要素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對國內外對教學模式的基本闡述歸納出教學模式的五點基本要素,并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給出評價的基本方法。
關鍵詞: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基本要素;評價指標
近年來,隨著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已從知識型向能力型、創新型轉變,對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社會這種需要,全國各地涌現出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山東杜郎口中學“三三六”教學模式,等等。這些模式不但大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在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方面頗有成效,還可以避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走彎路。教學模式的出現應當說是教學的進步。但是有些教育行政部門要求所轄各學校必須有自己的教學模式。有些走在教學改革前列的學校確實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但也有一些學校迫于壓力只在材料中對教學模式做了一些準備,以應付檢查。筆者深感對于教學模式的評價非常有必要,一套具有科學性的教學模式評價體系,不但可以指導和規范學校教學模式,還可以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甄別教學模式是否有效提供依據。
一、教學模式的概念
教學模式最早是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在1972年出版的《教學模式》一書中對教學模式的定義:“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課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型或計劃。”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李方先生概括得較為精當,他說:“教學模式是正確反映教學客觀規律、有效指導教學實踐的教學行為范型。”歸納起來,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目標及教學理論指導下,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手段方法、教學評價等因素進行簡約概括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學實踐的教學行為系統。這一界定涉及幾個要點:(1)教學模式既是在一定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的相對穩定的教學行為系統,又是隨著教學實踐的發展不斷地變革、修正和完善的;(2)教學模式會因教育目標和教學理論的不同而各具特色;(3)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和具體的操作體系是以一種簡約語言和形象符號來加以概括的。所以,即便是目標迥異、結構不同的教學模式也是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構成的,這就為我們進行教學模式基本要素的評價提供了可能。
二、教學模式的基本要素及評價指標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對各種教學模式都是從“結構”“社會系統”“反應原則”“支持系統”“教學效果和教育影響”等幾個方面來小結各種模式。總結歸納眾多關于教學模式的研究,用較為容易理解的表述,教學模式應該具備這樣幾點要素:教學思想或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教學評價體系等。
對于教學模式基本要素的評價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進行。理論層面主要指該教學模式的設計者對該模式文本表述的評價,實踐層面指該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具體實行情況的評價。每一層面又涉及不同維度的評價。
1.教學模式理論層面的評價
根據教學模式構成的五個要素,將模式設計文本分成五個維度進行評價:理論基礎、目標指向、操作流程、實現條件、教學評價。每一維度還可下分為若干指標:
理論基礎維度:(1)有無明確的理論基礎;(2)理論的科學性是否為科學界所公認;(3)理論基礎的具體內容是否表述準確;(4)所依據的理論是否為該理論的主要論點;(5)有無比該理論更符合此種模式的其他理論。
目標指向維度:(1)有無明確的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的表述是否具體;(3)教學目標的達成是否可測;(4)是否關注了知、情、意三維目標。
操作流程維度:(1)有無明確的操作流程;(2)操作流程的合理性;(3)操作流程的可行性;(4)操作流程的靈活性。
實現條件維度:(1)有無實現條件的明確說明;(2)實現條件的合理性;(3)實現條件的真實性。
教學評價維度:(1)有無教學評價;(2)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是否具體合理;(3)教學評價能否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4)教學評價對教師改進教學是否有幫助;(5)教學評價能否體現物理學科的
特點。
2.教學模式基本要素實踐層面的評價
實踐層面的評價較為困難,這主要是因為一堂生動的課堂不可能讓我們一眼看出它的理論基礎是什么、目標指向是什么、實施保障有哪些以及評價體系如何等等。所以可以采取先理論后實踐的方式進行評價,即先從教學模式的文本介紹中提取有關基本要素的信息,結合這些具體要素對具體的課堂教學進行課堂觀察。評價教師在模式實施時,觀察并評價教師對那些基本要素的理解以及踐行情況,通過半定量評價量表收集第一手的材料。這時的評價主要是以教師在某種教學模式的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為評價對象,評價的客體是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評價主體是了解了本模式的基本要素并掌握一定評價技巧和工具的觀課者。
由于每一種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流程是不一樣的,所以評價工具的設計要以基本的課堂教學要素和教學過程的評價為主,重在評價該模式下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具體表現。評價者要通過具體的師生活動,觀察活動的設計是否目標明確,是否符合該模式所依據的教學理論和教育規律,教學環節與模式操作環節的吻合性和靈活性,師生是否有能力適應該模式的要求等等。由于具體模式的操作環節差別較大,所以在操作環節和實現條件兩個要素的評價上要留出自由度。
教學模式基本要素的評價目的并不是要判斷哪種模式好哪種模式不好,而是為模式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提供科學的指導,使模式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更適合本學校的學生和老師的實際,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美]喬伊斯.教學模式[M].7版.荊建華,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01.
[2]李方.一般教學模式與學科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1(5).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