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高師師范教育的重要環節,但是當前多數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諸多問題,對培養高素質師資人才極為不利。通過對寧夏師范學院在教育類課程設置上的研究,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梳理課程設置研究脈絡,針對問題提出課程設置的改革發展建議。
關鍵詞:寧夏師范學院;教育類;課程設置;實踐活動
高校師范教育是振興國家教育的基礎所在,而師范院校中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優化設置則是培養高素質教師、提升教師專業技能的核心環節,是專業性、綜合性教師培養的根基。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高師院校沒有將教育類課程置于較高的地位,并且一直被設置為師范院校的公共課程,教學效果不佳,導致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得不到多元化的培養。通過對當前寧夏師范院校教育類課程設置的研究發現,近些年,雖然對課程中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育法進行了多次的改革,但整體成效不大,與教師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還存在一定差距。鑒于此,我們應認真探索教育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師資人才的發展需求,對教育類課程進行科學化設置,進一步提升師范生的專業教育職業技能。
一、寧夏師范學院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課程結構不合理
學科課程比例不協調,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1)傳統的“老三門”課程結構比例中,教師教育專業課比例小、門類少、學時少,課程彼此間相互獨立,沒有對教育實踐起到顯著的指導作用。研究發現,學院中近70%的教師認為專業課設置不合理,教師普遍認為教育理論課程沒有對教育實踐起到明顯的指導作用,理論教學沒有與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相結合,沒有對學生今后的教學實踐需求進行有效指導。(2)專業課程比例大,課程專業性傾向過重。寧夏師范學院在教學中過于注重讓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未來任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教育”是教學和育人的綜合體,若教師只具備教學的技能而沒有育人的能力,這樣的教師不能稱之為真正的高素質教師。而學院中課程設置若一味地注重專業性,只能培養出只會教學而不會育人的教師。這樣的培養方式不僅對學生未來的從教不利,同時也會影響到學院的辦學質量。
2.課程內容空泛乏味
在課程設置上,公共基礎課程單一、綜合性課程缺乏,尤其是在人文、社會、自熱科學方面,沒有設置足夠的內容,師范生很難培養出現代教師理應具備的廣泛的知識文化素養。在專業課程設置上重視縱深發展,沒有在各學科之間進行橫向結合,學生所能學習的知識面狹窄,不具備較強的綜合應用能力,難以適應基礎教育不斷深化改革下,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在課程內容上,寧夏師范學院在近些年也做了相應的調整,試圖改變傳統陳舊的內容模式,但效果并不顯著。有些內容沒有緊跟時代發展趨勢,缺乏時代特點,而有些內容沒有立足于寧夏當地環境,沒有與西部大開發中對師資的要求相結合,缺乏針對性。
3.實踐課程設置弱化
升格后的寧夏師范學院,強化了教師教育學科建設的專業性,在課程設置上吸收本科師范院校辦學經驗,以學術型專業課程為主,忽視了對實踐課程的注重。沒有充分重視某些培養學生教師職業技能的選修課程,致使師范生的職業技能逐漸降低。另外,安排學生深入中小學進行教學實踐的機會逐漸減少,除了按照慣例統一安排的實習外,學生很難有更多的教學實踐機會。師范院校的師范性特征逐漸弱化,學生得不到更多的實踐機會,不利于今后順利從教。師范生的教學職業技能和專業化水平受到嚴重威脅,這樣的師范高校很難培養出專業技能水平高的高素質教師。
二、寧夏師范學院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改革發展措施
1.優化課程設置結構,培養師范生綜合型的知識結構
(1)針對中小學教育的教學特點,在加強教育專業課程的基礎上,融入普通教育課程,應將文化基礎知識、教育學科知識及學科專業知識進行合理的融合。學科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聯系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實際教學特點。普通教育課程中應包含文學、藝術、政治、歷史、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利用教育理論課程增強學生對教材的組織、理解和教學能力,強化對班級的管理及與學生互動交往的能力。
(2)合理安排必修與選修課程及綜合實踐活動,這是教師教育課程的三類主要課程,構成了整體的課程體系,因而,對這三類課程的合理安排是優化課程設置的重要內容。這三類課程中必修課和選修課都是理論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為實踐性課程,三類課程都是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基礎,缺一不可。學院在對三類課程進行優化設置時,應充分考慮各自的優勢,將理論課與實踐課進行有機的結合,既體現出理論性課程在對學生傳授專業知識上的優勢,又發揮實踐性課程對學生培養實踐能力的優勢,結合兩方面優勢,更好地培養出專業職業技能高的師資人才。
2.調整豐富課程內容,增強師范生的教育綜合素質
合理設置普通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綜合課程內容。(1)在普通教育課程上,改變傳統教學中只重視思品教育內容,增加人文、自然、社會科學等內容,拓寬學生的綜合知識面,使學生形成綜合素質結構。(2)在教育專業課程上,增設教學基本理論課程,引導學生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及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形成完善的職業道德、職業信念與職業素養;加強教育技能訓練,使學生更加符合基礎教育改革對專業性教師的要求。(3)在學科專業課程上,為改變傳統陳舊的課程內容,可精簡課程內容,如,合并重復內容,對缺乏實際聯系的內容進行刪減,增設與實際聯系相關的內容。另外,增設與學生未來從教學科相關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4)在綜合課程設置上,結合西部地區基礎教育改革中對綜合課程的實施要求,就應加強綜合課程設置,使學生掌握綜合系統的知識理論構架,具備解決綜合問題的相應能力,進而更好地勝任基礎教育工作。
3.增加實踐課程類型,提高師范生的教育專業素質
(1)增設活動性課程
現如今的基礎教育改革中尤為注重對中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師范學院中增設活動性課程不僅能增強師范生參與活動、組織活動的能力,還能在活動中逐步培養出師范生的創新能力,師范生從中獲取活動經驗,在未來的教學活動中更好地引導中小學生開展活動,學會在活動中激發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2)增設自助性課程
改變缺乏自助性的選修課程,豐富其課程內容和實施方式,注重開發能發揮學生創造性和自主性的課程,師范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課程的開發、設計與實施,培養師范生自主開發、設計課程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師范生的教學能力。
4.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強化師范生的實際教學技能
從學生入學起,便注重對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培養,結合不同年級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技能訓練。例如,訓練學生的計算機及電教技能、教案分析、設計以及對多媒體教學軟件運用。另外,盡量在每一學期安排學生深入中小學開展見習活動,在見習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為以后的實際及未來的從教工作奠定經驗基礎。
寧夏師范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性本科師范學院,其教師教育類設置改革不僅是學院師資培養目標的要求,同時也是西部基礎教育改革對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學院應緊跟發展形勢,結合實際,認清學院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解決之道,并將其運用到學院的實際教學之中,進一步優化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為教育事業培養更多具備專業教育技能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馬貴俊.寧夏師范學院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1(02).
[2]馬振彪.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對策研究:以寧夏師范學院為例[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3(04).
[3]王俊明.試論我國師范院校教育類課程設置的改革[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0(03).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