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文化交際學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涉及眾多文化休克乃至沖突的教學案例。縱觀案例,結合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從中不難發現,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公共意識”,于具體的教學中是缺失的,有待構建。
關鍵詞:公共意識;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交際;缺失;構建
跨文化交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跨文化交際學就是基于此的學科,其教學多為案例教學,使學生養成跨文化交際基本意識。雖有案例教學,但學生對現實案例并沒形成理性分析方法。筆者認為,在案例教學中應挖掘其深層思想意識。因此,本文引用當下熱門案例,結合問卷調查,用實證研究方法,從“公共意識”解析跨文化案例,并探討教學中構建公共意識的方法,培養學生規避文化沖突的意識,最終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一、公共意識的定義
公共意識“指現代公民對社會公共領域的理性認識和行為的自覺性。”具體來說,“指孕育于現代社會結構和社會實踐之中,以公共生活為立足點,以公共倫理為準繩,以公共利益為旨歸,以公共參與和公共關懷為行為表征,以公民對公共領域認識和行為自覺性為基礎而呈現出來的一種價值理念。”本文主要從案例涉及的社會公德意識、參與意識等方面著手,論述教學中公共意識的某些缺失和培養策略。
二、公共意識的缺失
在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中,“實證性論文只占很小的比例……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者大力加強實證研究”。案例教學研究中,實證研究不可少。筆者針對在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一百名學生的隨機問卷調查,雖調查范圍較小,但也能以小見大。
題目一:如何看待“大陸幼童在香港大街的便溺事件”
不知道此事的占22%,與己無關的占7%,能理解接受的占62%,認為香港市民多事的占3%,反對此行為的占6%。就這6%的學生深入調查,其反對原因基本為感性范疇。只有一個學生談到,隨行父母有責任維護公共領域。
在此案例中,且不論香港早有相關法律,單就香港市民的參與意識,就凸顯出其文化蘊含的公共意識。唯其如此,才會發生沖突。因學生常見在大街小巷、集會、公共交通工具上幼童隨時隨地便溺的行為,基本無人異議。如果幼童父母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障礙可以理解,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解讀這一事件時,則與公共意識的要求相差甚遠。
題目二:如何看待中國大媽自發在盧浮宮前跳廣場舞
學生對大媽的行為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持中庸態度。而對公共事務參與意識缺乏,即是公共意識的缺失。他們并不覺得大媽把廣場舞“搬”到法國公共領域盧浮宮前有何不妥。
問卷調查顯示,基本沒人從公共意識這一角度對當下文化沖突案例進行分析。由此推知,當學生跨文化交際實踐時,很難在第一時間做出恰當的反應和措施,那么文化誤解甚至沖突在所難免。這與其專業要求不相符合。
三、公共意識的培養
學生對公共意識有些缺失,教學中就有培養的必要性。那么首先需了解其缺失的原因。相較于西方文化而言,我們傳統文化在公共意識的闡述方面不夠突顯。傳統文化不缺公共意識,但是此公共意識的內涵明顯不同于現代意義上的公共意識。因此,如何把傳統的概念與時俱進,能夠結合當下實際,對生活有一定的積極指導意義,就是一個迫切的問題。案例教學剛好提供了一個契機,能夠重新梳理整合完善此文化的核心內涵。另外,缺乏實踐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現實中實踐常流于形式,或比較匱乏。當問及“你認為目前公共意識實踐教育狀況如何”時,80%的人認為沒效果,另外20%的人認為媒體進行曝光后有效果。現在媒體加強了宣傳或批判,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就筆者觀察,生活中公共意識的宣傳和實踐行動并不多。再者,在案例教學中,多固守從學習方法上探討案例學習本身,很難跳出來深思不同案例背后蘊含的文化核心理念。因此本就缺乏公共意識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又缺少實踐活動,在分析案例時,很難首先意識到其文化思想核心。
要在整個文化范疇內構建公共意識,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探討。單就一門課程而言,在教學中有意圖地構建公共意識,值得嘗試。本文試圖提出思路,以期在跨文化交際案例教學中實踐,幫助學生跨文化交際。
學生對公共意識來源的理解也不同:認為來源于學校的占45%,來源于媒體的占32%,來源于家庭的占16%,來源于公共環境的占4%,來源于朋友的占3%。根據學生的回答,列舉如下措施:
1.精選案例
跨文化交際教學是課堂教學,無法親身踐行,選擇教學案例時,要結合文化差異、時代特色、學生興趣等,遵從“新穎性與真實性、生動性與針對性”原則。每次長假期間,媒體任務之一就是曝光缺乏公共意識的后果。那么可以利用這些有效資源,甚至可以借鑒公益廣告,如央視最近的做“文明人”廣告,引導學生探討。最好是學生跨文化交際中親身所遇案例,可提前搜集,集結成冊,供探討學習。
2.結合德育課程,加強實踐
“學校德育是傳播、培育公共意識的主要渠道和陣地。”學校德育課程一直都有,但為什么在經歷長期的公德教育后,大學生公共意識還如此匱乏?這說明德育出現了弊端。要結合德育課程進行案例教學,光靠任課教師的力量很難做到,需要教育團隊支持和協作。對于跨文化交際教學,可以設計德育實踐活動。如,課后問卷調查、公共意識宣傳、志愿者活動等。
3.家校聯合
目前家庭中獨生子女被過于寵溺,缺乏公共意識的引導和教育。學生在校接受教育,離校后若缺乏實踐和鼓勵,學校德育大打折扣。況且,家庭本身也可能缺乏公共意識。“可以讓子女反向引導家長……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家長樹立良好的形象”。還可把家長角色置換進案例,學生根據家長實際設計案例,并提出解決辦法。于是,教育就不再遙遠,并且家、校共贏。
4.教育者自身應加強公共意識的學習和修養
只有教師具有更高的公共意識修養,才能更好地教學生。否則,其教育就只是空頭文章,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叛逆,效果適得其反。
總之,公共意識是跨文化的一個核心思想。如何在跨文化交際案例教學中加強公共意識,更好地預防文化矛盾沖突,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的過程。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要走出去展現我們文化的魅力,就必須先了解、熟悉他者文化核心,比如公共意識,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是走出去的前提。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陳付龍.當代中國公共意識生長的文化觀照[J].理論與改革,2012(3):107.
[3]陳付龍.當代中國公共意識生長論[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26.
[4]胡文仲.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9):323.
[5]張曉青.跨文化交際教學中的案例教學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2(11):104.
[6]王萬明,王瑜卿.高校德育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J]. 中國高等教育,2004(7):34.
[7]彭磷基.加強學生國民公共意識教育[J].教育與職業, 2013(28):7.
作者簡介:李雪松,1976年生,女,四川宣漢人,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外國文學、比較文學、跨文化比較。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