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品德的形成是從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覺悟開始的。因此,德育教學中,讓學生從生活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體驗研究社會,實現教育的和諧有效。結合育人實踐闡述了德育的幾種策略以及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體驗式;品德養成;策略
一、概念界定:體驗式教育
對于德育課堂而言,體驗式教育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自己的情感、觀察、感覺等直接的感受和領悟,來認知、認識、再現及發現的事物本質。體驗式教育是以營造育人氛圍、激發學生情感為主線的教育方式。在班隊課或是談話課中,體驗式教育可以貫穿始終。無論是傳授式還是活動式教育方式,以至學生或教師的評價,都可以根據教育的目標創設育人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創設中的角色,讓學生獲得體驗。在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在近似于生活環境中體驗并獲得各種社會交往知識和能力。
二、體驗式育人策略
體驗式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將育人目標與具體事件相結合,或融于情景,或寓于事件,或融合于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自主的氣氛中進行各種生活體驗。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1.情景式育人環境的創設
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90后的大學生,許多學校和老師都通過情景式的案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通過具體實例再現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認清事物本質,利用契機水到渠成地達成思想教育目標。情景式的育人方式運用比較廣泛,給學生營造一種輕松、逼真、討論的和諧氛圍。由于所設情景的話題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和身心發展水平相貼近,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和研討興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活動式育人策略
活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造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新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3.討論式育人策略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把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有道德意義的事件或生活中暴露出來的熱點問題引入討論話題,讓學生了解行為方式與價值觀的關系,從而增強行為價值意識,提高價值抉擇能力。
教師通過出示《地球上的一天》(略)讓同學們看看地球每天在發生著什么變化?并討論看了這些之后你們有什么想說?以此體會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喚起大家珍惜資源、保護資源的意識。最后再讓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動筆寫寫保護地球的宣傳語。
4.自主式育人策略
自主式教學是指教師創設一個個與學生生活相適應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自主選擇角色進行體驗的教學方式。
讓學生在活動中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學生從中體驗平等和相互間的尊重。學生從自己的內心世界出發,自主選擇角色,在活動中觀察、體驗和感悟社會,才能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如,《熱鬧非凡的市場》在學生懂得了關于價格,購物的學問后,現場模擬購物看誰是最聰明的經銷商,誰是最精明的消費者。學生扮演各種職業的人,再現他們所了解到的職業特點。
5.合作式育人策略
在教學中,我們就應該注意培養學生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傾聽他人的意見,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要本著以人為本、教學相長的原則,實現兩種對象間的合作——師生間的合作、學生間的合作。
(1)師生間的合作
主要體現為課堂內教師和學生群體間的互動。教師要師生間角色的轉變,充當課堂上的“長子”,有重新做學生的勇氣和當好課堂編導的智慧;學生要有當老師的志氣和靈氣。師生間平等交流,相互促進,和諧發展。教育無痕,學生成長于與老師平等交流互動的點滴中。思想火花相互碰撞,在群體的合作交流中既知情又能導行,更能提升自身的價值觀。
(2)學生間的合作
學生之間合作最為靈活,不分課上課下,可以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需要就可以合作。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把自己和組內同學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篩選,取長補短,并設計了講解、展示、表演等匯報形式,效果就比個體學習要好得多。
對上述幾種體驗式育人的策略,在運用中,可以根據教育目標進行選擇。在一節課中,可以只出現一種育人策略,也可以出現兩種以上的育人策略。在實施中,我們選擇主題育人的任務是為了更好地達成育人的目標,因此主題的設定和選擇要與教學達成的目標相一致。
有句諺語說得好“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育人只有觸發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構建知與行的和諧統一,讓學生在充滿情感的活動中自我發現、自我體驗,這樣的育人才會呈現出勃勃生機的效果,營造出一種和諧愉悅的育人氛圍。這樣的思想教育才是學生真正喜歡的方式,才能讓學生學得入耳、入腦、入心。在這樣情感流動中,生成的是學生的幸福感、成就感,構建的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和諧情,充滿的是求真、向善、愛美的真性情。
參考文獻:
[J]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上海三聯書店,2009-03.
[2]奧格·諾狄曼.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06.
[3]魏書生.樂在民主育人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1.
[4]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06.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