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無論是對個體,對整個教育活動的實施,還是對社會的進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應在做事、做人、治學方面力求成為學生的表率,體現教師的示范性特點。同時,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內心發展需求,并通過教學互動課堂積極地、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學生通過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不斷內化,發明創造,逐步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關鍵詞: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價值觀;和諧師生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者不但傳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學生傳授對待真理的態度,激發他們對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欽佩的情感,對于邪惡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態度。”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有通過對知識的接受、掌握和內化后,才能實現自我價值。人的價值既有其客觀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觀的反映形式。主觀價值可分為價值觀與情感兩種具體形式。情感是人對相對價值的認識,也是人對價值相對性的認識。作為教育者應順應學生內心情感的需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
教育是雕琢心靈的藝術,德育是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德育是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政治準則、思想觀點、道德規范和心理品質,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素質的教育。
一、教育者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
《職業道德規范》是教師應遵循的操守和準則。它是保證教師正常履行教學職業,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隨著辦學隊伍迅速擴大,年輕教師迅猛增加,教師隊伍趨于年輕化。年輕教師容易和學生產生共鳴,但是他們缺乏教學經驗,缺乏耐心。教師一定要努力學習規范,關心和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保護學生身心健康,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堅持教書育人,做到自尊自重,為人師表,為學校的教育事業和科學發展貢獻力量。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擲地有聲地傳達出教師身教的重要性。身教是教育者通過自己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覺遵守道德,是引導學生確定道德行為動機、執行道德行為動機的教育方法。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最崇高、最權威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小視;教書與育人不可分離,育人比教書更重要,要視學生為己出,才能保持不懈怠的教學激情,才能完成教與學的愛的傳遞。
如果說講授是常用的教學手段,那么榜樣示范就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教師把道德最終落實到實際教學行為上,學生通過對教師的一笑一顰、舉手投足進行觀察和模仿。
二、教育者應具備過硬的業務能力
精通、鉆研教學業務是德育教育的關鍵。只有精通教學業務,才能將準確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能準確地解答,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就會逐漸喪失。降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就不可能上好這門課。同時,教師應具備刻苦鉆研、嚴謹治學的態度。教學工作可以說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學生的特點也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教師的業務能力也要不斷地更新,要具有教到老,學到老的進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知識填充自己。教師對教學的態度會影響學生,努力把學生領進熱愛學習、鉆研知識的領域,為每一位學生點亮指路明燈。
三、教育者應洞察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高校學生年齡一般在18~25歲,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教師更需要給學生良好的教育和正確的引導。
和諧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務的重要前提之一。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觀察和傾聽學生的心聲。呈現互動的教學情境,教學內容引出后學生暢所欲言,一人發言,教師和學生或是贊成,或是反對,或是補充。學生之間通過思辨,不但掌握了新知識,而且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互相接納,互相尊重,互相包容。
師生間存在著人格關系,雖然學生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他們與高校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同時,情感關系是師生關系的調節器,它不僅可以推動高校師生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完成某項教學任務,在師生關系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的。動機是一切活動的原動力,是其源泉。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是有思想、有活力的,能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比一般成人更容易體察到時代精神的變化。只注重教學,不了解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學生將很難接受和掌握新知。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地調動起來,創設情境式教學,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循循善誘,多啟發,建立學生自信心。要讓學生懂得學習不是一帆風順的,培養學生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成功與失敗。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多鼓勵學生,使學生在逐漸樹立自信的過程中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總之,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教育是有效溝通的重要途徑。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都需要以道德作為基礎,道德必然存在于實際的活動中。在學校的大講堂中,教師主動了解學生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榜樣,為學生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寶瑞.高等教育心理學.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7.
[2]吳寶瑞.高等教育學.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7.
[3]班華.讓教學成為道德事業.教育研究,2007(02).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