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整個社會市場化進程的加速,高素質人才培養與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顯得越發緊密。只有將高等教育與地區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協調一致,才能實現共同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地區經濟;互動發展;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其所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特別是作為一種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努力為地方經濟服務的高等教育形式,如何在結合市場需求的同時培養“服務型、創新型”人才,主動為地區經濟服務已成為其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將培養高級實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作為己任,所以,進一步深入探究如何有效培養能與地區經濟互動發展的高職院校優秀人才,真正構建產學研有機融合的多元化新型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現狀與問題
筆者通過對本市企業走訪調查發現,我市高職院校與地方企業之間的互動合作中仍然存在著“學校一方熱、企業一方冷”,校企之間的合作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不能達到“彼此需要、互利共贏”的局面。學校迫切需要為學生尋找實習實踐基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企業卻擔心在校實習生的到來會打亂企業原有的工作計劃,給正常的工作運轉帶來困擾。但與此同時,企業又希望新入職的高校畢業生能夠迅速適應工作崗位,這兩者之間顯然存在矛盾。因此,在當前市場化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構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勢在必行。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之間存在依存共生關系:一方面,經濟和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高職教育不斷發展,但同時它們又制約著高職院校的發展;另一方面,高職教育的辦學規模和發展水平反過來也會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地方企業的人才來源與后續培訓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當地的高職院校。鑒于此,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跟高職院校建立聯系,簽訂合作協議,探究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等多種合作方式。因此,必須扭轉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相互分離的現狀,改善兩者聯系松散的現狀,探究新的產學研互動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使高校和企業互惠互利,共贏發展。
二、對策研究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教育成為社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而知識則成為經濟增長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濰坊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本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在經濟建設中的智力支持,離不開高職院校為地方企業生產一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大量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應與地方企業在互惠、雙贏的基礎上,構建深層的、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既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也是企業不斷進行自主創新、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的客觀需要。通過建立校企合作互動發展人才培養模式,實現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發展共贏。
1.高職院校應依據市場需要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建立健全以實踐教學為宗旨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另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師資和資源優勢,為地方企業提供繼續教育和培訓服務,使企業能夠適應不斷更新的市場需求,增強自身競爭力。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著眼于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出發點,培養切合企業和市場需要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另一方面,為適應地區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和提高,高職院校需不斷鉆研,加深教育強度才能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并輸送大批優秀、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校企要深化合作形成共同目標,全力開發人力資源,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實現“工學交替”“訂單式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以上所述,以“校企合作”為視角,探究切實可行的一整套高職院校與地區經濟互動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之間實現雙向互動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是十分必要的。
2.地方企業應敞開大門,積極主動接納在校生到企業鍛煉、實習。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維持其生存和發展,必須保持技術領先并不斷吸納先進的技能型人才。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實現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互動合作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地方企業應積極扶持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接納畢業生進入企業見習、實習,并選派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學生,使學生在實踐中迅速成長起來。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以減少人才成本,獲得高職院校的智力支持,還可以在合作過程中宣傳企業文化,擴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總之,深入展開校企雙向互動合作,形成“高職院校主動服務地方企業”和“企業主動參與高職院校辦學”的良性互動模式,走出一條資源共享、崗位互通、人才互助、優勢互補的產學研合作道路,才能實現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黃剛婭.論地方性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J].當代職業教育,2013(09).
作者簡介:賈素寧,女,1986年7月出生,研究生,就職于山東 青州濰坊工程職業學院,研究方向:高職教育、學前教育相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