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每一個學山水畫的人來說,要先了解山水畫的皴法以及它們在中國畫中的作用和意義。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山水畫構成藝術的風格、技巧、表現力都逐步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文化瑰寶。因此,認識和深入理解山水畫的皴法也就很有它的重要意義。山水畫的發展也是山水畫皴法的發展,眾多皴法構成了山水畫的藝術形式,各個皴法又各具特色。點皴法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歷程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關鍵詞:點皴法;山水畫;應用
一、點皴法的含義、種類、特點
點皴法是中國山水畫眾多皴法之一。點實際上就是極短的線,也是極小的塊面,還可以看做是線的交叉,是中國山水畫的基本構成元素之一。點從體積上說有大點、小點、長點、短點;從形狀上說有個字點、介字點、長點、圓點、馬蹄點與其他數不清的不可名狀的點;從方向上說,有豎點、橫點、斜點等。這些點在畫面上會因大小、多少、位置的不同引起不同的視覺感受,因此歷來畫家對它的研究與運用都非常重視。
皴本意是指皮膚粗糙皺裂,在山水畫中是指運用筆墨關系表現對象結構特征的一種傳統技法,通俗地講就是在勾勒線條后,在線與線之間根據物體的結構,用濃墨或淡墨去皴擦,其目的是增強山石的質感、厚重感,是山水畫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表現技法。傳統皴法發展到今天更多地被借用于筆墨技巧,可基本分為三大類別,即,線皴如披麻皴、荷葉皴等;面皴如斧劈皴、馬牙皴等;點皴如米點皴、雨點皴等。
點皴法是山水畫中的眾多皴法之一,主要為點劃結合的筆法運用,在皴筆時要求下筆如鑿,鑿痕遍布山石。點筆時要有聚有散,墨色有濃有淡,虛實相間。點皴適宜表現山石林木,近可用點皴表現樹叢,遠可用點皴以示苔蘚或灌木叢。常見的點皴有:大米點、小米點、雨點皴、豆瓣皴等。
二、點皴法的起源及發展
點皴法的發展依賴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獨立的山水畫正式出現在魏晉南北朝之間。我們可以從東晉畫家顧愷之在《論畫》中云:“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看出此時的山水畫已經與人物畫相提并論。山水畫的表現形式還是以線條勾勒為主,沒有皴擦。
隋代國祚短促,但山水畫的發展卻出現了新局面,一改傳統單純的線條勾勒,在線條勾勒的基礎上在遠山的山峰上出現了大小相間有聚有散的圓點,可以說這是點皴運用的開始。
唐代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交通發達,因此唐代的繪畫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李思訓在繼承展子虔的同時創立了筆線遒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的斧劈皴。這種皴法宜于表現質地堅硬、棱角分明的巖石。
五代宋時期是山水畫筆墨相結合,皴法逐漸完善的階段。在這個時期無論南派山水畫家還是北派山水畫家,對點皴法的運用都有很高的造詣。董源的代表作《瀟湘圖》和《夏景山口待渡圖》是點皴法的登峰造極之作。關仝在學習荊浩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的創作思想,在其《山溪待渡圖》中可以看到豆瓣皴的排列樣式。運用雨點皴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北宋晚期山水畫全面開花,米芾、米友仁父子在吸取傳統的同時,以橫點積疊畫法創立了米點皴,將山水畫又帶到了一個高峰。
元代山水畫時代新風的開創者高克恭,初學米芾、米友仁,繼則取法董源、巨然。對傳統加以融會變通,形成了自己的筆墨風格。其《云橫芳嶺圖》山頂青綠點苔使畫面意境更加清曠。
明代點皴法的發展沒有五代北宋時期活躍,山水畫家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傳統點皴法,同時加入自己的繪畫理念。
清代山水畫在清初四王的籠罩下沒有發展,卻越來越故步自封。他們對傳統技法的研究超過任何一個時代,可悲在沒有創新。因此點皴法在他們時期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四僧之一石濤、髡殘的山水畫中不僅有對傳統技法的吸收,還根據自己的創作實踐將苔點在畫面上重新組合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
到近現代有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等大師,他們都在點皴上頗下功夫,并在點皴法的運用上取得不小的成就。曾有笑談,沒有點皴法就沒有黃賓虹。由此可看出,點皴法在黃賓虹山水畫中的地位,曾有詩道:“沿皴作點三千點,點到山頭氣韻來。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東下不虛回。”“細而不纖,粗而不獷,氣在筆力,韻在墨彩,北宋人畫,渾厚華滋,六法皆備,層層點染,常積數十百遍而成。”可知他的點皴法,是從傳統中發展而來的。
三、點皴法的運用
點皴法是中國山水畫眾多皴法之一,是歷代山水畫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來的,為表現山石的質地、陰陽、凹凸,滿山的茂樹,逐漸形成的皴擦筆法,有米點皴、雨點皴、豆瓣皴等。要熟練掌握這些皴法就應明白這些皴法的含義特點。
1.米點皴
米點皴是由北宋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獨創,它是用飽含水墨的橫點,密集點山,潑墨、破墨、積墨并用,最能表現江南山水間晨初雨后之云霧變幻、煙樹迷茫的景象。米芾的點形闊大,稱大米點,米友仁畫出的點形略小,稱為小米點。米點皴不是臆造的,據米友仁自題《瀟湘奇觀圖》道:“此圖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見,大抵山水奇觀,變態萬層,多在晨晴晦雨間,世人鮮復如此,余生平熟瀟湘奇觀,每于觀臨佳處,輒復得其真趣,成長卷以悅目。”可見米家山水來源于寫生,米點皴是米氏父子對大自然的長期觀察體驗的產物。
2.雨點皴
或稱之為芝麻皴。雨點皴也按山石的陰陽向背加皴,以表示石紋和土壤,或稱之為雨淋墻頭皴。北宋李成的皴法中也加有雨點皴,但真正的鼻祖應是范寬、燕文貴。較晚使用雨點皴的有石濤,他有時把這種點不嚴格地按照石頭的輪廓畫,只是散亂地點綴在畫面上,成為一種裝飾性的點。這種點比較適合石濤奔放的用筆,而不拘泥于固定在哪個位置,隨意而適,助成山峰巖石的飛動之勢。
3.豆瓣皴
豆瓣皴是點皴變體之一,從關仝的《山溪待渡圖》透露了這種皴法的排列樣式,特點是大小間錯的豆瓣形狀,聚散有致。
點苔時要由淡濕到淡干,再由淡干稍加濃干,再加焦墨干點,如此循序漸進,由淡到濃,由濕到干。黃賓虹點苔尚且“層層點染,常積數十百遍而成”。
一年四季同樣的山水,會呈現給我們不同的景象,點皴法在山水畫中的應用也要隨季節變化有所區別。石濤提出:“點有雨雪風晴,四時得宜點,有反正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纓絡連牽點,有空空洞洞干燥沒味點,有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如焦似漆邋遢透明點,更有兩點,未肯向學人道破,有沒天沒地當頭劈面點,有千巖萬壑明凈無一點。”
山水孕育于天地之間,點皴法孕育于山水畫中,是山水畫的靈魂,在整個歷史長河中,點皴法自創造、運用開始就受到各個時代畫家的青睞。它在表現山水畫的地理風貌,雨雪風晴四季之景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在學習傳統優秀點皴法的同時,也要發展點皴法在山水畫中的地位和表現技巧,振興民族藝術,創造時代新作。
參考文獻:
[1]侯素平.畫道[J].中國藝苑出版社,2004-04:5-6.
[2]李林洪.山水畫技法新編[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10:75.
作者簡介:李佩光,男,1986年出生,就職于山西省平遙現代工程技術學校,研究方向:美術教學。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