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學平衡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化學平衡這一概念的理解有困難。采用問題式教學,在教學時設計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法;化學平衡概念;能力
傳統的化學概念教學模式中,認為每個新概念的掌握都應從直接感知開始,重視的是知識的教學,輕視甚至排斥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造成學生很少提問題,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學生也不再有對事物深層次的探究意識。所以對一些概念性問題,我們采用的問題式教學,使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對應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相關概念。
一、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目標是以問題式教學法的應用為基礎,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問題中,學生通過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識,然后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在課前做如下準備:(1)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 4人。(2)選合適題目,制成思考題目單,課前發到各小組。(3)做好相應的多媒體演示課件。(4)準備相應的實驗。(5)提供必要的資料,由學生自己動手去查閱。
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引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經過探究過程,學生進行總結梳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解釋。
二、教學過程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1.教學引入階段:創設情境
問題設計(1):在飽和蔗糖溶液中,加入蔗糖還會溶解嗎?是不是溶解停止了?
設計目的:當溶液達到飽和狀態時,溶解和結晶仍在進行,但蔗糖的溶解速率和結晶速率相等,處于溶解平衡狀態。溶解平衡狀態是在該條件下蔗糖的溶解量達到最大值。
動畫模擬: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當水箱進水的速度與出水的速度相等時,水箱中的水位保持不變,處于平衡狀態。
問題設計(2):這個溶解平衡狀態是如何逐漸建立的?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分析蔗糖從溶解開始到平衡狀態的過程中蔗糖濃度的變化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強化溶解平衡是動態平衡。
通過觀察匯報,營造學生想提出問題的心理傾向,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提供了認知的基礎,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氛圍。
2.概念探究階段: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
以密閉容器2 mol SO2和1 mol18O2的加熱反應中同位素追蹤實驗的多媒體課件,設計3個問題。
(1)反應開始時,反應物的濃度和生成物的濃度如何?正反應和逆反應的反應速率如何?
(2)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怎樣變化?正、逆反應的速率怎樣變化?畫出正、逆反應的速率隨時間變化圖形(v-t圖)。
(3)當v正=v逆時,反應物的濃度和生成物的濃度會不會發生變化?為什么?
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討論,教師從定量的角度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可逆反應,同時提出對一個可逆反應來說,不僅涉及反應進行的快慢問題,還涉及反應進行到什么程度的問題。根據問題的結論就可以給出化學平衡狀態的概念。
這個環節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信息,給學生以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采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
3.知識拓展階段:對問題的分析、解決、加深的討論
按課前安排的題目單進行小組討論:
(1)當可逆反應達到平衡時,各物質的濃度保持不變,這時反應是否停止了?(通過問題設計提出平衡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
(2)為什么達到平衡狀態時,混合物中各物質的濃度保持不變?(用該問題強調動和靜以及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3)化學平衡狀態是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狀態?(引出化學平衡是有條件暫時相對的平衡。)
通過這些問題的分析和討論,總結出化學平衡狀態的五個特征,并做出相應的板書。
4.解決具體問題階段:通過幾個有代表性的隨堂練習,將所學習的內容得以鞏固
在探究、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不僅理解與掌握鞏固所學的新知識,還可以使問題進一步升華。
三、教學反思
結合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情況,進行認真思考,形成以下認識:(1)課堂氣氛活躍,體現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實現了課堂教學目標。(2)師生圍繞幾個典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在質疑、討論、評價、總結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法。(3)有問有答,這是問題式教學的特點。問就是讓學生思考,答就是讓學生用語言來展示思維結果。(4)教師把問題提出以后,學生自己可以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到知識的來龍去脈。(5)對問題式教學模式的體會:首先,教學的目標通過在一定的情景而呈現的問題來展開教學,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識學習轉變為問題的探索和解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其次,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伴隨學習責任的產生,學生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學習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自主。
四、教學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要滿足于讓學生在課堂解決自己所發現的問題,還要加強引導,讓學生不斷挖掘問題。為此,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把問題的探索和發現延續到課后,讓學生再思考一些問題,以便課后進一步去探究、去解決,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任紅艷.化學問題解決及其教學的研究:教學實踐問題的理論研究叢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5.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