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隱喻的認知和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機制,發現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機制與隱喻的認知過程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可以通過隱喻的認知來探討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英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來闡述隱喻認知在英語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深入理解隱喻認知與教學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隱喻;認知;理解;英語教學
傳統觀點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段;是主題(topic)和工具(vehicle)的比較,比較的基礎就是主題和工具的共同性,即隱喻的活動場地(ground),主要應用在文學作品當中。因此,之前人們對于隱喻的研究基本僅限于修辭學范圍之內,沒有與語言教學的相關性研究。
一、隱喻的認知
20世紀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將認知域(domain)與映射(mapping)概念引入隱喻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隱喻認知機制,即用源域(source domain)與目的域(target domain)之間的映射來闡釋隱喻認知現象,開辟了隱喻研究的新視角。Lakoff認為,可以把隱喻理解為從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映射是指將某個認知域的部分結構投射到另一個認知域中去。具體地說,人們使用源域的結構及相關的知識或經驗,去談論或思考目的域的概念(Lakoff, 1993)。我們日常的概念系統正是由成千上萬個這樣的隱喻或映射構成的,人們也正是通過這些隱喻或映射來認識客觀世界的新事物的(LakoffJohnson, 1980)。
二、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機制
桂詩春教授指出,從認知的角度看,一個人進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新舊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在大腦中恢復已知信息,最后通過外部刺激和已知信息相互作用,產生行為改變,可簡稱為信息處理模型,這個模型對外語教學尤為適合,因為外語的學習和使用基本上是一個信息處理過程,它以大腦(信息處理器)為中心,連接輸入和輸出(桂詩春,1992)。
由此,我們可以大概歸納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機制。我們新接觸的英語語言知識作為新信息(外部刺激)輸入大腦,通過大腦內的信息處理器和已知信息相聯系,新舊信息相互作用后,成為新的已知信息輸出,儲存在人的記憶中。這樣一次新的學習任務就完成了。根據上面所歸納的學習機制,我們可以了解到英語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新舊語言知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學習者要通過已知的語言知識來認識和掌握未知的語言知識。這個過程跟前面分析的隱喻認知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而我們也了解到隱喻是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映射,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又是具體的、系統的、有規律的,掌握了兩個認知域之間的對應關系,我們就可以更好地通過已熟知的認知域來全面認識未知的認知域。這一點對于我們英語教學來說,是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把新知識和學生已有的隱喻認知圖式通過建立隱喻映射結合起來,以便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接下來,我們將分析隱喻認知在具體教學中的應用,理解兩者間的密切關系。
三、隱喻與英語教學
隱喻的認知過程與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機制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從隱喻認知這個新視角來探討關于語言學習和理解的新的教學方法。下面我將從詞匯教學這方面來闡述隱喻認知在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中國學生學習的一個核心問題是詞匯學習和記憶問題。詞匯是讀、聽、說、寫、譯的關鍵因素。目前的詞匯學習記憶有以下幾種方法:典型例句法、詞綴法、循環記憶法、加大閱讀量法、朗讀背誦培養語感法等。這些方法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沒有深入到詞匯的內部,學生的理解缺乏具體感,難以把握。因此,詞匯的學習、理解和記憶事倍功半,學習的效率不高。英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十分普遍,此種現象也一直困擾著眾多學習者,一詞多義的產生是人們通過隱喻在已知事物的基礎上命名新事物。據統計,英語中70%的詞義都是隱喻或源于隱喻。然而詞的各個意思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一般會有一個基本義項,其他義項是在基本義項的基礎上通過隱喻派生而來的。如英語中的seed這個詞,本義指“用于種植的植物種子”,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作種子的谷物”意思,進而引申出“(網球)的種子選手”這個意思。其中“用于種植的植物種子”衍生出“植物結子,播種”等動詞意思;“(網球)的種子選手”衍生出“挑選種子選手”這個意思。可見,從“用于種植的植物種子”到“挑選種子選手”,這些意思通過隱喻被一層層地聯系了起來。這充分體現了隱喻與詞匯學習的緊密聯系。
本文通過對隱喻認知、隱喻理解、英語學習者的學習機制的分析,得出隱喻認知過程和英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有很大的相似性。最后通過具體的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為例,把隱喻認知理論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可以得出隱喻認知的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本文只是在理論基礎上的一些教學思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實施,還有隱喻認知在英語教學中其他方面的應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董燕萍.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07.
[2]桂詩春.實驗心理語言學綱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王斌.映射及其認知運作[J].外語研究,2001(3).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