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日參加了全國現代詩教學研討會并組織策劃相關主題的教改行動項目,致力于課堂教學實踐基礎上的反思總結,希望能形成一種基于學情的現代詩言語教學應用方式。論述亦基于學情,從培養學生對現代詩語言的敏感性,積淀對現代詩語言的鑒賞力,創生現代詩語言的自主表達三個方面,論述新詩的“言語教學”。
關鍵詞:基于學情;現代詩教學;言語教學;敏感;鑒賞
2013年年底,筆者有幸參加了全國現代詩教學研討會,聆聽了專家的講課和講座。與此同時,也在本區域組織召開了以“挖掘現代詩歌教學價值,呵護學生詩心”為主題的教研活動。兩次會議都盡心于現代詩課堂教學實踐基礎的反思,致力于現代詩教學方法的研究,以期喚醒師生心中的詩心、詩性,生成對詩歌的一種敬重,一種親近,一種熱愛,一種驚嘆。下面結合兩次會議中涉及現代詩言語教學的片段來探討如何從學情入手,引導學生走進詩歌語言的精辟隱秘處,啟發學生的言語智慧和言語技巧,從而在言語實踐中獲得言語領悟力,習得言語發展力。
一、朗誦研讀中強化對現代詩語言的敏感性
童話作家金波認為,詩歌對于培養兒童的閱讀品位非常重要,“讀詩的時候通過聯想和情感的共鳴,可以給人以極大的滿足感”。怎樣可以不需要任何注釋和解說,能讓學生第一眼看到便能讓人心動,第一遍讀過便會過目不忘,讓人不由自主久久玩味,進而仰慕陶醉于詩歌的魅力?
1.誦讀涵泳。詩講究煉字,寥寥數語卻瑯瑯上口,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如,潘老師在指導朗讀《三原色》時通過音調的高低升降、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展現了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鮮明反差,將成人思維與兒童本真作對比,可謂抓住了本文意蘊。
2.填補空白。一首詩全部的語言符號是由特殊具體的語境決定的,詞語符號一旦進入語境,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獨立意義,選中的意義可以是離主要意思很遠的暗示意義和聯想意義。詩歌的言語教學可以嘗試挖空其中的字詞,并請學生自行填空,要說明填寫此詞的理由,再由老師公布原作,并說明作者使用此詞的意義。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歷和生活認識,會生長出不同的閱讀體驗。溫州外國語校長金戈老師曾執教了一節讓孩子與“繆斯女神”親密接觸的《輕叩詩歌之門》的專題課,讓學生捕捉感覺入詩,填補顧城的《感覺》: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樓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過兩個孩子/一個一個。巧妙而敏銳地逮住學生對詩歌的敏銳感覺,通過理解詩歌其中包含的情愫意味,細細揣摩,深究其意。“鮮紅”和“淺綠”的孩子正是詩人將感覺語詞化的結晶。
3.巧連虛實。詩歌中可以讓讀者不斷品味的是詩隱含在背后的未言之情,未說之意,達到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虛”的背后往往是最令讀者動容的地方,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在虛處不斷流連徘徊。
二、比較品評中積淀對現代詩語言的鑒賞力
比較品評是語言學習形式中最常用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比較品評的運用,不僅能幫助學生體味語言的韻律,感知語言的魅力,極大地引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探索語言的表達方式,從而形成較為豐富的語感圖式。”
1.還原對比。假如我們學習一篇文章,能夠把作者所有的草稿、修改之處進行還原,他省略了什么?為什么要省略?他修改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修改?那么我們就能更加有效地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在對語境的還原中理解文本內容,通過感悟、體驗、理解,恢復言語與語境的聯系。
2.陌生化表達。鑒賞現代詩一定要讓學生去理解詩學話語中的陌生化,進而培養自己對詩歌言語的感悟品味,揣摩詩人的內在情感和語言用意,與詩人共鳴。本市現代詩研討會上,一位老師執教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通過捕捉第一節詩中“變形扭曲的形象”:如破舊的老水車、疲憊的歌、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等,渲染悲傷痛苦的情調,體會作者內心的痛苦和摯愛的深度。
3.尋找縫隙。走進詩歌語言的自相矛盾處,或者尋找文本跟我們的生活經驗之間的矛盾,會有所發現。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言,關注文本的“無理而妙”與“有理而趣”,抒情詩“越是自相矛盾,感情越是強烈。”
三、變式運用中創生現代詩語言的自主表達
學生通過鑒賞品讀,“在語言中走個來回”,潛移默化地將隱藏在詩歌言語中的思想觀點、情感態度、價值取向融入自己的心田,然后,需要模仿書寫促言語習得,從而實現言語的創造性。
1.模仿創作。模仿是文學創作的第一步,不論散文、小說還是現代詩皆如此。讀了許多詩歌后,可以用既定的詩歌形式進行仿作,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2.個性化表達。詩歌的創作過程是帶有鮮明個性色彩的極富想象創意的旅行。豐富而創意的想象、非常態搭配的言語形式、富于表現力的修辭格、帶有時代標記的鮮活語言都可以激活引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使詩歌的表達更具個性、勝人一籌。
這種創作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學生感知、挖掘、體味、鑒賞、書寫帶有情趣與哲思的語言,使詩歌與少年心靈相契。
參考文獻:
[1]孫敏強.詩意·詩心:觀照中國古代詩人審美追求與心靈的歷史[M].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
[2]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朱光潛.詩論[M].北京出版社,2005-06.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