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主干知識,既是學科知識體系的骨架,又是構建學生知識體系的主要線索。這些主干知識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歷年高考的重點。主干知識歷來是我們高考的主攻方向,隨著國家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試題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對主干知識要進行重點講解和分析,不能只是要求學生記住重點內容,更重要的是在記憶的基礎上的理解和應用。
一、對主干知識的感悟與理解
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明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更加合理安排教學和復習時間,通過對主干知識的深入研究,對教材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使我們在教學中更加得心應手。通過教學實踐,讓學生明確教材的主干知識及在高考中的地位,使學生在學習中有的放矢,明確重點,形成體系,在考試中才會運用自如。
二、主干知識與高考試題的聯系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題目,大多還是圍繞學科主干知識展開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科主干知識的研究,試題在注重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突出能力立意,加大了對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能力、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能力的考查力度。2013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Ⅱ政治試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對社會生活熱點問題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考查,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試題彰顯了新課程、新高考的理念。試卷的背景材料很新穎,緊扣當前國際國內重大時政問題。既有學生熟悉、親切的敦煌莫高窟、“網絡在線問政”、臺灣風物圖卷、莫言獲諾獎等,又有體現國家意志、政策的農業補貼與宏觀調控,城鎮化,科技創新與文化發展,政協委員參政議政,中國與東盟關系等。這些熱點材料,體現出政治學科鮮明的時代性特點,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三貼近”原則得到充分體現。把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是新課程高考內容改革的重要原則,體現了“回歸生活”的核心理念。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對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的綜合考查?;诮鼛啄旮呖嫉淖兓?,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教學中也要求學生在掌握學科主干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要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才能在高考中獨占鰲頭。
三、主干知識在教學中的作用
1.明確目標,打好基礎
對比分析連續幾年的高考試題,上一年的命題點雖然回避,但命題點都是在主干知識的范圍內。總的趨勢是主干知識反復考,換著方式考。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主干知識的重要性,可以從講解近幾年高考題中,使學生認識到無論多么“難”、多么“活”的題目,都是基礎知識的演繹與遷移,基礎知識不到位,能力不可能提高。課上對主干知識的講解應該更透徹,通過情境、舉例等多種方式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課后主要通過習題及小考等方式加強對主干知識的消化吸收。
2.聯系生活,提高素養
在新課標高考卷中,要求學生把基礎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生活常識,那在教學中把握教學重點時,要注意知識點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地位,還要注意知識點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價值,更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與科技發展的聯系,指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調動和運用所學基本知識觀察、分析社會生活現象。例如,“政府的職能”歷來是《政治生活》考查的重點,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可以聯系當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具體內容,列舉政府一年來工作的成效,以及學生能夠感受到的政府的作用進行講解和分析,并區分幾種職能的區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置身于問題者的角色,主動進入學習活動狀態,依托生活化的真實情境和自主參與學習思考,達到透徹理解和熟練掌握知識的目的。
3.形成體系,條理清晰
在主干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可以實現知識的整合,對已知的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整理、推陳出新,整合成新的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掌握學習內容,使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便于學生以后的理解與復習,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例如,《政治生活》始終圍繞國家性質這條主線,運用國家性質來分析政府的性質、政府的職能以及政府的責任,自然理解思路清晰,內容分析全面。在每單元結束之后,可以讓學生自己整理知識體系,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這樣學生對主干知識基本脈絡會比較清晰。答題時才會更有條理性和針對性。
4.融會貫通,提高能力
政治學科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現象的基本了解、感受和思考。解題能力的提高,也離不開長期有效的訓練,在高考備考的過程中,對知識點,不必做加法,甚至可以做減法,標準是《考試說明》。在掌握主干知識的基礎上,在平時的練習中,逐步認識試題考查的知識點及考查方式,區分易混易錯的知識點,要讓學生把握近幾年高考常見題類型的特點與解題的一般規律,提高解題能力。
教學實踐,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前行。我們要立足本職崗位,扎扎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實現“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霍秀萍.夯實基礎知識 構建考點網絡:高考政治復習的有效方法[J].甘肅教育,2010(13).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