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是培養具有專業型知識結構和正確社會價值導向人才的重要場所,高校應該通過營造卓越教學品質的校園文化,讓專業老師適當兼職輔導員的工作,有利于學生較快了解學科發展,明確學習動機,做好職業規劃;同時應該重視課程設計與方法教育,尤其是應該加強相關實戰應用課程的教學比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和情商教育也是現在高等教育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重視大學生心理和情商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具有實戰和解決具體工程技術問題、科學技術問題、金融及社會等問題的人才。
關鍵詞:高等教育;人才;競爭力
大學是奠定“術業有專攻”和成就個人未來事業發展的重要地方,也是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發揮學以致用的重要時期,而大學教育是搭建起這種專業型知識結構與建立正確社會價值導向的一個重要過程。在這里學生所受到的知識和思想教育往往影響和決定著他們的生活品質與對社會的貢獻,而高校及高校老師無疑承載著和幫助這群充滿無限能量與潛力的學子走向成功的希望,這不僅是高等教育所應有的社會貢獻,更是社會責任。
當前,國民教育體制不斷改革與優化,但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不勝數,如何讓高校培養出的學生更受社會青睞,更具競爭優勢呢?怎樣提升學校在高考學生志愿面前舉棋不定時的吸引力和魅力呢?這是我們高校和高校老師所應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國家倡導培養專業型、應用型和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背景下,我們高校的教育要重視以下三方面,以培養具有實戰和解決具體工程技術問題、科學技術問題、金融及社會等問題的應用型人才為核心,并將這一理念始終貫穿于各個教學板塊和日常管理工作中,進而營造獨具特色的教書育人氛圍,加快與市場、與社會的接軌和并軌。
一、營造追求卓越教學品質的校園文化,借鑒“守護神”教育
有的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公司利潤的最大化,而有的企業追求的是卓越的產品。這二者之間只有一個很微妙的差別,但這差別卻決定了企業用什么樣的人,例會上討論什么樣的話題。同樣,我們今天追求什么樣的辦學、教學理念和目標,樹立怎樣的價值取向和培養風格,也將影響和決定著我們高校深入發展的步伐和社會認同,也將影響和決定著我們強勢的地質學科是否能長期獨占鰲頭,是否能快速躋身于知名學府、重點院校的序列之中。
初入高校的年輕學子,新環境、新生活、新角色使他們要獨立面對和處理很多的壓力與挑戰,怎樣將過去學習上、生活方式上的被動與依賴轉變為大學的自主與獨立,高校和高校老師起到關鍵的引導作用。當前,大多數高校對學生的管理采用的是專任輔導員制,即輔導員同時擔任幾個班級的班主任,而他們大多很年輕,經歷、閱歷不足,對學生專業上、人生規劃上的幫助和指導比較有限,這些問題也不是一兩次課堂講座便能解決的。對初入高校的年輕學子,他們在大學第一學年接受的更多是基礎教育,大二、大三時才能全面接受專業知識學習,由于學科較多,在掌握這些專業知識上多數是淺嘗輒止的,囫圇吞棗地接受很難讓他們有“真才實學”,也難保教學質量。作為專業任課老師,他們是最了解學科和專業發展的前沿動態的,也最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因此不妨借鑒臺灣高校的“守護神”教育,即給15~20名新生配置一名專業的輔導老師,在他們一進入高校時便能接受專業領域的引導,較快了解學科發展、明確學習動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時間管理、做好職業規劃、制訂發展目標等。通過建立這種預前學科、專業干預和引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平穩地渡過“過渡期”,更重要的是建立對專業學科的認識和興趣,為后續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
二、培養專業型應用人才,重視課程設計與方法教育
通常重點高校、知名學府與一般普通院校、專科型院校開具的課程是相似的,老師也都恪盡職守,但教學質量及學生步入社會后展現出的市場競爭價值與獲得的發展機遇卻大不相同。究其原因,不僅在于前者更具扎實、全面的知識結構和功底,還在于他們有著較強的自學能力、適應能力。這源于他們掌握了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對老知識能融會貫通,對新知識能觸類旁通,以此有著較強的社會需求響應速度和適應能力。而這種能力往往不是大學書本所能獲得的,一方面它來自于授課老師日常授課中對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的點撥,對重點、關鍵知識點的識別與提煉,另一方面是來自學生的自我領悟和靈活運用能力。因此,優秀的高校老師不僅僅重視書本知識、學習技巧上的“點石成金”,更重要的是他們重視學生今后工作所涉及相關知識的衍變與派生。正是通過老師的授課內容、老師的知識結構向學生傳遞出了一種信息:即沒有絕對獨立的專業知識,只有相對獨立的學科設置,正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在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導,這無疑對步入社會要學以致用的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大有裨益。
當前我國每年有近六七百萬的大學畢業生面臨擇業、就業壓力,多數人會進入國有外資廠礦企業、科研院所、私人個體企業中,他們常感慨專業與實際工作的不對口,繼而懷疑上大學的必要性,甚至難以理解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比全面綜合教育的正規科班學生更受歡迎。其實,除部分社會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對我們高校是培養著書立說型,還是培養能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的思考。筆者認為,很多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培養的學生多數會進入企業,屬于應用型,而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因此在學科建設和設計上,在教學計劃編制上要有偏重。在完成必需的專業課程編排外,還應注重納入相關實戰應用課程的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就業市場。比如,電氣類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掌握歐姆定律、霍爾基夫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懂得這些定律在實際工程中是如何加以運用并發揮實效的。工程領域,機電知識不分家,在電類專業課程設計時,要考慮相關機械課程如機械制圖、工程力學、有限元分析等的開設。雖然這對我們授課老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這是學科發展的需要,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需要,是教師隊伍質量提升的需要,更是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的課程要重視應用型,我們的老師要重視方法教育,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學生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重視大學生心理和情商教育,促其心智健康發展
國民教育往往重視智商而忽視了情商教育,盡管高智商可以成就優秀的專業人才,但高情商不僅能成就優秀的管理人才,還能成就高智商人才。當大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后,智商、情商并舉的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獲取發展機遇上裨益多多。由于他們多數是獨生子女,長期享受家人多方關照,心理上的優越感會在脫離家人及老師羽翼的庇護后帶來不小的沖擊。而這些心智還很稚嫩的學生在處理學習與娛樂、個人與社會間的關系、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未來的職業和發展等方面往往表現出焦慮和浮躁,若得不到好的疏解與釋放,積壓在一起將會對他們的心理帶來障礙。而高校老師作為非專業的心理教師,在傳授他們專業知識的同時,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自我情緒的調節、積極樂觀心態的培養都有著重要影響,這也是解決好學業有成、事業有成和快樂生活的源泉。
為加強引導,老師可通過課堂、業余與學生探討學習、工作、社會、人生等問題,引導他們對學科、對知識保持濃厚的興趣與求知欲望,激發他們為社會發展儲備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同時放下架子,走近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朋友關系,真正以言傳身教影響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通過循序漸進的教育和感染,讓年輕的大學生身心和能力同步成長,最終成為有益于社會的優秀人才。
以上是對我校當前大學生教育的一些感受,這種希望雖不能一蹴而就,但作為高校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做些努力。同時也要不斷提煉、優化自我,拔高為人師表的要求,并如對待自己的孩子般扶持和關愛大學生,助其健康、茁壯成長。盡管會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實現,但我們應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希望我們的付出能更多地實現在他們身上承載的個人夢、老師夢和中國夢。
注:本文為成都理工大學課題“理論與應用并重的地球化學專業基地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編號:XMS1101)“地球化學教學團隊”(編號:SZH1101TD01)“地球化學特色專業”(編號:SZH1101ZY02)及“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編號:XJP1117)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勇,男,1979年8月出生,副教授,主要從事地球化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