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讀、寫歷來是語文教學一貫的訓練環節。筆者聽了很多語文教學公開課,發現“寫”訓練的環節隨著學段的遞增而遞減,即小學里還比較重視書寫、默寫、練筆等,而到了中學這些就開始弱化。我們會發現現在的高中學生書寫、作文水平很多不如初中的。這種很不正常的現象,和課堂“寫”環節的弱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是語文教學環節的缺失——這會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展,比如有學生以后做了教師寫字差,也不會寫作,然后再去教他的學生,如此真是后患無窮!
為什么“寫”這個環節日漸式微和退化?筆者分析有如下主要原因:關于寫字教學,小學低年級是比較重視的,而到了中學,似乎任務應該是交給小學的,就不再訓練學生寫字了;默寫呢,很多教師覺得這樣的訓練太呆板、繁瑣,如果是公開課還影響教學進度,平時練起來費時費力,不如考前搞一下突擊;至于寫作教學,很多教師以為寫作不是教出來的,只要學生自己多看多練“自然”就會寫了。
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認識。
小學的書寫教學只是最基礎的,到了中學,很多學生要寫行書,而卻沒有得法的教學,書寫教學并不是承接、連續性的,結果許多學生的字是邯鄲學步,潦倒不堪。而且學生的書寫習慣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要經常督促、糾正。書寫練習最主要是貫穿于平時的教學。比如,一次練習后對學生字跡的點評,把書寫整潔美觀的作業和質量差的進行比較,教師講解、示范有關漢字的書寫等等。課堂上要適當給學生板書的機會,教師適當點評。這樣耗時少、效果佳,不僅能規范寫字更是對祖國文字的欣賞,是傳統文化的濡染。
說說默寫。如果認為只要突擊完成默寫任務,這是標準的應試教育觀念。默寫是為了什么?肯定不單單是為了考試的那幾個填空,而是平時的應用。一味在考試前突擊訓練默寫,難怪學生作文語言干枯,錯字連篇!筆者聽過很多涉及背誦環節的語文課,但僅止于背誦而已,偏偏就差了最后的默寫。讓人的感覺是“半成品教學”,煮的是夾生飯,燒的是溫吞水。默寫的時機最好就是在背誦之后,趁熱打鐵,這是讀寫的最佳結合。一段話、一首詩,學生背后馬上默寫,讀寫訓練渾然一體,這樣語文味不是更濃嗎?
再說練筆。有一句話調侃球迷:一群最需要鍛煉的人整天在電視機前看一群運動過度的人打球。我們的語文課好像也是這樣:一群最需要寫作訓練的孩子,老是在看別人寫了什么,費盡心思,評頭論足,但就是光看、光說,自己不練!教師光重視閱讀分析,技法傳授,而到了要過渡到運用實踐的關鍵點卻戛然而止,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缺憾!其實,寫作教學絕不是幾堂作文課就能解決的,要貫穿整個語文教學的始終。閱讀課時間雖然沒有習作課充裕,但還是能進行句、段訓練的。張志公在《談作文教學的幾個問題》中提到:“說到最根本處,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得從閱讀教學入手,從基本訓練入手。閱讀教學搞得好,基本訓練搞得好,學生一定具有較好的表達能力,作文教學的根本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
在教學中,要能敏銳捕捉練筆訓練契機。如,在學生急于表達的時候可以馬上讓學生用筆直抒胸臆;教師分析了寫作技法之后可以嘗試讓學生運用仿寫;課堂出現了爭辯焦點時,很多時候教師發動學生辯論,如果在學生辯論之前讓他們寫寫論述提綱,這無疑是很好的議論文基礎訓練……這些契機往往一瞬即逝,教師把握好定能造就一個生成、靈動、創造的語文課堂!
在教學中,要善于發掘練筆訓練內容。好的內容能引思激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文本內容仿寫、續寫是很多教師訓練的內容,其實課堂文本里還有很多寫作訓練內容。比如改寫,學了《孔乙己》,可以讓學生改寫一段話:孔乙己發現了自己的哪些不足,幡然悔悟,如何改過自新,揚長補短,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創寫,如根據課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學生創造性想象,寫一寫你的生命中還有三天時間你將會做些什么;補寫,如學了課文《藥》,文中沒有正面寫夏瑜在獄中的情形,可以讓學生補寫片段“夏瑜在獄中”……
課堂要做到重視“寫”的環節,教師首先要樹立訓練學生寫的意識。教師要意識到,“寫”就如長途跋涉的一個歸宿,是從“知”到“行”的過程。只有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落實到寫上,才是真正把知識內化為行為的教學,把課堂上寫的環節做到寫準、寫好、寫美,這才是教育的達成,是有始有終的語文教學。還有關鍵的一點,教師自己首先要能寫、會寫、愛寫,即能寫一手好字好文章,對此有滿腔的熱忱。看似這是對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其實很多教師還需要加強學習。因為教育就是一種示范和感染。你的示范性、感染力越強,學生就學得越有趣、越輕松,收獲也越大。
鑄劍不淬難成鋼,“聽說讀寫”中“寫”是體現綜合實力的一環,是高層次的一環,但又是亟待我們語文教師加強的課堂訓練的薄弱一環。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