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是新社會轉型而產生的一個特殊弱勢群體,針對“家庭暫時性解體”、社會、學校、生活教育及經濟等因素對農村留守兒童造成的不良后果,從相對方面分別解決及進行綜合多元的教育引導,以促進人們幸福,社會和諧、穩定快速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策略;社會發展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導致一大批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但由于經濟等多種原因,使其不得不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造成了一個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中國婦聯2008年2月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多萬。這個群體及其問題的存在,是由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制度不完善,教育觀念的固滯不前及家庭的“暫時性解體”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而導致的。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研究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存在高水平的如反社會、犯罪等外部行為問題,如抑郁、孤獨、焦慮甚至自殺等內部情緒心理問題,但是也有研究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并不必然表現出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在自尊水平、人際交往主動性和聰慧上與非留守兒童不存在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兒童在后期顯現出的問題并不是由先天差距導致的。
1.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問題
不利的生活、教育環境,和外界對他們的不信任、低評估,都是造成他們消極情緒的重要因素,農村留守兒童處于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轉折期,這個時期的兒童可塑性較高,也是他們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心理方面,極易造成他們膽小、自私、冷漠等心理健康問題,甚至于某一心理問題的泛化,容易導致自我定位的不準確,以及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偏離等。
2.監護人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大概分為四種:隔輩人,親屬,教師寄養,同輩間或者自我撫養。他們關注的都是兒童的最基本的需要。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大多由祖母祖父或其他親屬撫養,由隔輩人作為臨時監護人,再加之“孩子就是命根子”這種傳統思想和血統關系使然。在這種溺愛的生活環境下,孩子的身心發展是不能得到良好保證的。另外,大多數監護人的受教育水平有限,教育觀念受到一些傳統思想的束縛,能達到孩子的基本身體發展要求即可。
3.兒童體質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他們身體發育的時候,其大小肌肉群都應得到正常的鍛煉引導,由于長期的營養不良和過早的從事務農工作,使兒童的心肺、骨骼、臟器等其他身體組織不能正常發育,最終導致體質普遍低于同齡的非農非留守兒童。
4.安全隱患
農村留守兒童屬于弱勢群體,在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下,缺乏自我保護和防范意識,經常遭遇不幸和利用,在被拐賣的兒童中,農村留守兒童所占的比例也居高不下。這些兒童被拐后,一部分被賣養,其他的則淪為一些黑心商家的童工,甚至于一些兒童被后天致殘乞討。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基本策略
1.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首先要改變父母的教育觀念,加強對兒童心理教育的認識,并意識到兒童親情缺失所帶來的后果的嚴重性。一方面加大對留守兒童教育經費的投入,另一方面則是對兒童的生活、心理活動等方面的關注。例如,想辦法多交流,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親情缺失所帶來的危害。或者在電話中拉近親情,多關心孩子的情緒,解決問題的策略與心理,多關注他們的學習生活等,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多鼓勵孩子,使其在動力中學習。
2.法律法規應加強扶持力度
各級政府應加強對該問題的解決力度,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宏觀調控與干預,保證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經費投入,調節兒童戶籍制度,維護留守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另外可組織教育活動來提高留守兒童監護人的關注意識以及全民的教育覺悟,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戶籍牽絆問題,同時要加快戶籍改革和杜絕對農民工子女的歧視問題。
3.政府組織發揮效用
在政府組織方面,與留守兒童的所處生活地域及生活緊密相關的組織是村委會,村委會可以針對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進行幫扶活動,形成“一對多”“多對多”的配對方式,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采取與老干部結組生活的形式,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來彌補親情缺失,有利于兒童生理與心理同步健康發展。
4.非政府組織協助解決問題
可找尋愿意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這一弱勢群體的社會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決父母做工時孩子無人看管的現狀,對流動兒童的心理也是一個極大的安慰,對建立正常的同伴關系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非社會團體可資助和扶持貧困兒童接受文化、健康和心理教育,從整體上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范興華,方曉義,劉勤學,等.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社會適應比較[M].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2]趙景欣.壓力背景下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保護因素與抑郁、反社會行為的關系[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7.
[3]趙景欣,劉霞,申繼亮.留守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絡與其抑郁、孤獨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
[4]李慧英.親子依戀視角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0.
[5]戴斌榮.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