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方式,調結構”客觀上需要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作保證,中職學校正肩負著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技能型勞動者的重任,對提高勞動者素質、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進程的加快,多元化的思想文化消極地影響著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中職生的價值取向。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使他們的價值觀念多元化,過分強調自我,缺乏社會責任感,出現信仰缺失,漠視傳統美德,缺乏誠信,言行不一現象。更何況中職學校中獨生子女的比例顯著升高,家長們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望,只重視成績不重視德育和人格培養的扭曲、傳統式教育方法,造成孩子驕橫放縱,在人格上狹隘自私,缺乏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的精神,遇到困難、挫折一蹶不振,意志薄弱。再加上這些孩子逆反心理強,極易受外界干擾,心理脆弱,易產生自卑感,教育難度大,社會犯罪率高。
總之,職業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長此下去將不利于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嚴重阻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我作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受到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迫切性。“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下面就我個人的愚見談幾點體會。
一、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
“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有才有德是正品”。中職學校一定要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加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性,使學生的文化素養、職業技能、思想道德都得到卓有成效的提高,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技術型人才,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
二、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要想學會做事必須先學會做人的思想
引領學生克服“上學只是學文化,學專業技能”的錯誤認識,引導學生明確德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致力于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和個性的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自治能力,使學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中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為將來合格地、高標準地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三、加強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結合
中職生在校園內打架斗毆,畢業后經常用“拳頭”解決問題,引起社會各界擔憂,現實要求我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把德育和法制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法制觀念。
四、加強中職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學生道德內化
教師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典范。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給學生予扶危定傾。當代青少年處于一個多元、開放、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道德發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中職生必須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抉擇和自我成長,因此,加強老師的模范指導作用,發揮教師職業道德情感的感染力,是促進學生職業道德內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既要“曉之以理”,更要“品德踐行”,使學生多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景,嘗試進行道德抉擇,學會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履行道德行為。
五、強化德育工作的考核與評價制度
教師要創新德育工作模式,努力使德育工作目標化,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使學生能夠在每天的生活學習中真正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地改進,不斷地進步,營造和諧的德育氛圍。在校學生既要珍惜在校學習知識和增強勞動技能的機會,又要自覺學習、主動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素養的熏陶。
道德是一個人的靈魂,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中等職業學校應該把德育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任務來抓。只有全社會通力合作,才能營造和諧的德育氛圍,而這正是為學生個性品質得到健康發展、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堅強保證。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