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劉半農先生于20世紀初發表的《應用文之教授》一文,是其主張過問教學改革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探討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學術論文。語文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問題,文中大都涉及,并且提出了不少新鮮的、獨到的見解,列出了許多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措施。提倡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學風,崇尚“應用”務實的“求實”精神,以求“實用”的教學目標和理想,為培養學生讀書作文的實踐能力指明了方向,契合了現代教學改革理念,對現代應用文課程改革有極大的啟示。
關鍵詞:劉半農;應用文;教學理念
《應用文之教授》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劉半農先生主張過問教學改革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探討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學術論文。不僅對初創期白話應用文的寫作教學提出了一系列設想,并依據自身的教學經驗設計了一整套具體方案,是劉半農先生在北大預科進行語文教改試驗過程的實況記錄。語文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問題,文中大都涉及,并且提出了不少新鮮的、獨到的見解,列出了許多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措施。文章最初發表于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期,1922年收入《半農雜談》中,雖歷經90余年,在今天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中還不失其借鑒作用,從中可以得到諸多啟示。
一、科學定位課程性質,突出應用文的實用服務功能
現代應用文,是指“人們在處理公私事務、溝通信息時最常用的,且具有格式的一種文體,它又稱實用文”。劉半農先生在《應用文及其作法》中也曾界定應用文的范疇:“應用文與詩歌、小說、戲曲、等純文學相對待,是適應實用的文章,短篇的如日記、信札、游記、長篇的如整部的史書和地方志,都可以說是應用文。”兩者都強調應用文是一種實用文體。學習寫作應用文,是為了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點和落腳點均在“用”上。
在《應用文之教授》中,劉半農先生還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學校中的生徒,將來是否個個要做文學家?有無例外?”同時對應用文與實際應用脫節問題慷慨陳詞:“讀書數年,能做‘今夫’‘且夫’,或‘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濫調文章,而不能寫通暢之家信,看普通之報紙雜志文章”;及至踏入社會,“學實業的,往往不能譯書;學政法的,往往不能草公事,批案件;學商業的,往往不能訂合同,寫書信。”文章之后所述的十二種寫作訓練內容,即是著眼于學生將來應對實際工作、生活通常應該具有的寫作能力,從理論和實踐上引導應用文教學突出實用性,突出應付生活、服務現實的功能。因此,重視應用文是“應”付生活、“用”于實務的“文”章,重在“應用”的文體性質,是開展應用文寫作教學應該圍繞的中心。
二、重視范文的選擇,確保內容、形式與實際的契合
確定了應用文的教學目的,文章接下來為我們提出了應用文寫作教學如何選擇范文的問題。文章總結了十二條來闡述應用文寫作教學中選文的角度,概括起來就是:文筆自然、貼近現實生活,與學生專業相近的“實事求是”的文章選;反之,則不選。
在論述閱讀教學問題中,劉半農先生主張選講緊貼現代生活的“模范文章”,因為這樣的文章“文筆自然,適于現代生活,感情真摯。”劉半農先生認為,選講的文章猶如“蠶吃的桑葉,吃不著他,固然要餓死;吃了壞的,也要害瘟病”。那些思想陳腐、形式僵死的文章,不但無應用的價值,而且讀了要“害瘟病”;只有內容和形式適合于時代進步潮流的文章,才能適于應用,讀了才真正有益。
應用文不像文學作品那樣形象、生動、引人入勝,它語言平實、淺顯、大多格式化,講求實用性和功效性,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具體到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來看,實踐中具體文種多達幾千種,范文和實例如果選擇不好,不僅會造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枯燥和單調感,也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必須在關注教材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問題的基礎上,關注學生將來的就業崗位,關注理論實踐中的難點、疑點和社會熱點問題。教學范文要選擇實用性強、現實針對性強的文書。同時,還應當結合實例適當增加思維方式的學習與探討。這樣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應用文寫作的興趣,而且能增強學生解決、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共性中把握個性
《應用文之教授》開頭用了兩個比喻,開宗明義指出了應用文與文學作品(文中稱“文學文”)性質是全然不同的:“一、應用文是家常飯,文學文卻是精美宴席;二、應用文是‘無事三十里’隨便走路,文學文乃是運動場上出風頭的賽跑。”不難發現,劉半農先生是擅用比喻、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的。
與傳統應用文“定義、作用、種類、基本格式、寫作要求和典型實例”的僵化教學模式相比,這樣的教學方法更富于趣味性,更能促使學生去積極思考,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學習應用文寫作時,許多學生常會困惑于其種類繁多,內容大同小異。教學中可以采用比較、歸類的方法,把相同、相關、相近的應用文進行歸納,在綜合比較的過程中求“同”求“異”。這樣把這一系列應用文歸納比較,結合范文對照講授,便于學生在共性中把握個性,有利于增強知識的系統性和明確性,較清晰地把握各個應用文的區別與聯系,在大腦中形成比較強烈的印象,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發掘應用文與學生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劉半農先生提出,要真正使學生感受應用文寫作課程的重要性,應抓住重點、難點,并與學生所學專業相聯系。“使學生人人能看普通人應看的書,及其職業上所必看的書;人人能作普通人應作的文章,及其職業上所必作的文章。更作一簡括之語曰:實事求是。”
在《應用文及其作法》中,劉半農先生把寫作應用文具體化為“情信,詞巧”四個字,可以看作是對“實事求是”的進一步解讀。
對于“情信”,先生解釋為:“就是話要老老實實地說;記載事實要力求真確,不可文勝于質;表示意見要合乎人情世事,不可隨便亂說,不可強詞奪理;發抒情感要適合于本身之所宜,不可矯揉造作,不可無病呻吟。”即應用文講究求真、求實,力戒虛假、夸大。
對于“詞巧”,先生認為是“有技能”的,并專門對應用文文字表達提出“明,達,切,當”四個方面的要求。具體解釋為:明,是條理、層次、語句要明白;達,是表達要一絲不茍;切,是所說的話要緊緊切合要說的內容,不能離題萬里;當,是語言文字要詳略得當。
與此同時,還需要教師根據學校的性質和專業的特點幫助學生了解專業課的內容和特點,并發掘出應用文與專業基礎課之間的聯系,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寫出符合專業特點應用文。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又可以拓展知識領域,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空間。
五、注重寫作指導方式的選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劉半農先生認為,寫作練習為教學的重點,否則學生難免“有本固然照套,無病也得呻吟,而于實際應用卻全無裨益”。文章最后一部分論述了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指出作文教學方面應該注意的十二個事項,這涉及了學生將來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可能碰到的運用語文工具的主要方式,全面概括了駕馭語言文字的主要技巧。他對前人批改作文的方式進行了大膽改革,提出“兩次批改,兼有討論”的作文指導方式,即一次批改只做記號不做改動,二次批改只做改動不做記號,其間如有質疑師生共同討論。
這種批改作文的方法費時費力,但效果毋庸置疑,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一直在關注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探索精神,將師生的互動從課堂延伸至課下作文。在講授大多數應用文文種時,可以先通過一些典型事例使學生了解每一文種的用途,再引導學生歸納出每種文體的具體寫法特點,明了該如何去寫,并掌握最簡單、最實用的寫作方法,空出更多的時間來讓學生練習和實踐。最后,按照“兩次修改,兼有討論”的方法指出作文中的不足,歸納出寫作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這種從感性認知、實踐練習到發現問題、再實踐練習的學習過程,能夠使學生從中得到寶貴的直接經驗,幫助其從中悟出寫作規律。教育改革研究者認為:在課程改革過程中,需要在前瞻性與現實性結合上對課程改革進行方向的指引;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上對課程改革意義、作用和操作進行說明;需要在規范與創新方面對課程體系和結構進行把握。
劉半農先生在《應用文之教授》一文中所表現出的鮮明而堅定的態度,積極而具體的主張,不僅是對剛剛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所提供的試驗記錄,更是現代語文教學課程改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即使在今天,仍然能夠對應用文寫作教學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他提倡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學風,崇尚“應用”務實的“求實”精神,以求“實用”的教學目標和理想為實現培養學生讀書作文的實踐能力指明了方向。他真正做到了前瞻性與現實性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規范與創新的結合。他的教學理念與現代教學改革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異曲同工、不謀而合。這種教學理念可以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進行形象的概括: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啟文化。
參考文獻:
[1]盛明華.常用經濟應用文寫作教程[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
[2]劉半農.半農雜文二集[M].上海:良友文庫,1935:367.
[3]劉復.半農雜文(第一冊)[M].上海:上海書店.1983:50.
[4]陳玉琨,沈玉順,代蕊華,等.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