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畢業生大部分在小微型企業頂崗實習完成畢業設計,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小微型企業的積極性不高。為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基于企業調研,從小微型企業的角度與利益出發,分析了畢業設計過程中小微型企業的困難與顧慮,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并總結了企業在合作中可能取得的回報與利益。
關鍵詞:畢業設計;小微企業;高職;校企合作
畢業設計是高職院校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目的是使學生對在校期間所學課程或課程所涉及的某一領域的知識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培養綜合運用已有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高職畢業設計現狀及主要問題
目前高職的畢業設計大部分是在實習企業進行,這些企業大都是小微型企業,學生是準員工身份,以工作為主,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做畢業設計,只能突擊或抄襲。企業不愿意參與畢業設計的任何一個環節,不能給學生與學校指導教師提供幫助。
在合作中,高職院校很少考慮小微型企業的困難與利益,缺少調研、聽取意見。缺少學校的支持與管理,使得這部分高職學生的畢業設計水平較低。為根本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必須考慮企業在合作中的利益,做到企業與學校雙贏,才能真正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校企合作完成畢業設計過程中小微型企業的困難與對策
近年來,筆者在工作中廣泛調研了小微型企業領導、人事經理、部門經理及頂崗實習的學生,整理總結了企業在與高職合作畢業設計時存在的困難與顧慮,提出了個人的看法與建議。
1.擔心學生實習結束不能簽約
小微型企業接收學生頂崗實習完成畢業設計,最關心的是學生能不能留下來。期間,企業需要安排住宿、崗前培訓,專人負責與管理,承擔安全、教育等一系列的責任,投入很大的精力與金錢。但往往學生實習一結束,大部分就離開了培養他的企業,使得企業感覺投入多回報少。這需要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從思想上讓學生能扎根于一線,樹立吃苦耐勞、鉆研技能的精神。
2.技術力量薄弱
小微型企業技術人員由于自身對畢業設計缺乏了解,不能較好地履行責職,不能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此時,學校應對聘用的小微企業技術人員,進行集中培訓,提高他們的能力,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或者由校內指導老師與企業指導教師進行溝通,以更好地共同完成畢業設計指導工作。
3.唯恐技術泄密
出于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小微型企業一般不愿意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技術資料,更不愿意讓學生將這些資料用于畢業設計。針對技術含量高機密的課題,學校應組織學生與企業簽訂三方保密協議,以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
4.企業認為畢業設計沒有必要
大部分小微型企業對畢業設計存在錯誤的認識,認為根本不需要畢業設計。它們只是關心學生有沒有吃苦耐勞的品質,對其能力的要求不高。這一方面是小微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低,也與企業領導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有關。這需要與企業領導宣傳畢業設計的重要性,使其認同學生能力的提高對企業后繼發展有幫助。
5.不希望畢業設計影響正常生產
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學校會由于一些原因,要求學生返校,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小微型企業的人手來本就緊張,往往不批準學生的返校請假。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盡量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完成工作,減少返校的次數;此外,需要統一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的期限,保證5月結束實習,6月學生可以統一返校,從而能夠集中力量完成畢業設計。
三、小微型企業參與學生畢業設計可能獲得的回報
企業的本性是獲取更多的利潤,其本身并沒有履行其服務教育的義務,小微型企業更是如此。筆者認為在新的畢業設計模式下,小微型企業與學校緊密合作,將會有以下三方面的獲益:
1.給企業培養潛在的員工
在校企合作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的過程中,企業領導與技術人員的積極參與,不僅讓學生充分了解了企業的產品,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還通過相處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情,畢業后實習的學生很可能簽約企業成為正式員工,這等于是學校出力幫助企業培養了自己的員工。
2.提高現有員工的技術水平
合作過程中,小微型企業會指定一名技術員作為企業指導教師,參與選題、任務書、開題報告、論文指導、答辯全過程。這對企業指導教師來說是一個提高、學習交流的寶貴機會。對企業來說,既鞏固提高了既有的技術力量,拓展了他們的視野,也有利于企業的技改工作。
3.解決企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科研能力。以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職院校為例,2011~2012學年提供技術開發226項,技術轉讓23項,提供技術服務90項,提供技術咨詢50項。小微型企業自身技術力量弱,在與高職進行畢業設計的合作中,可直接把生產中遇到的難題作為學生的畢業設計題目,從而引進高職教師與學生的力量協同攻關。這不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與企業競爭力,同時也讓學生充分了解到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從而幫助企業通過事業魅力留住人才。
校企合作完成畢業設計,學校工作的重點往往集中在大中型企業訂單班,對于大部分分散在小微型企業實習完成畢業設計的學生缺少研究與關注。本文分析了在合作中,小微型企業的困難與可能的獲益,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以此能夠引起學校的重視與變革,吸引企業的積極參與,最終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能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高職畢業生。
參考文獻:
劉引濤,李愛國.高職畢業設計創新機制研究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0(07):54-55.
基金項目:常州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院資助項目(批準號:CDGZ2013016)《高職與小微型企業的產學研合作研究與實踐——以機械專業為例》。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