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應用,要不斷提高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和素養,恰當處理好多媒體技術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注重師生人機互動的有機結合,關注學生對大信息接受能力的限度,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真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新課程;多媒體技術;學科特點;有機結合
在傳統的中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對所教學科知識的傳授大都是通過粉筆、黑板,采用掛圖、黑板畫圖這類方法來展示所教內容形態、結構、特點等相關信息的,是以教師自己為中心來完成的“單媒體”活動。新課程背景下,現代教育理論提出的主體式教學要求教師在具有課程意識、學生意識、開放意識、問題意識的前提下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合作完成的。教與學兩類活動因在時間上的共同性和空間上的交互性而要求現代教師要營造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興趣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通過親自體驗和探索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基本知識、技巧和方法,這就是主體式教學的教學模式,也是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和教師的地位和關系。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體現學科特點
多媒體技術能給中學教學帶來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但是,并不是各學科各節課不分具體情況時時都要運用,教師必須根據所教學科的特點、內容和需要,通過精心的設計,恰當運用才具有實效。如,高中理科綜合課,要根據其學科的微觀性、運動性、多樣化特點,結合在以往教學中運用掛圖并結合語言描述均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或全面理解的現狀,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模擬放大了微觀結構,無限延伸了學生的各種感官思維,拓展了時間、空間領域,使微觀的東西宏觀化,運動的概念具體化,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從而使學生易懂好記。在高中文科綜合的教學中,應根據其學科的理論性、政策性、概括性等特點,抓住常規教學中極易出現的因說教痕跡重、教師語言表達能力欠佳、熱情度和感染力不夠而使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加大了接受教師信息被動程度的具體教學內容,恰當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經圖、文、聲、像有機結合,通過激發學生多種器官功能,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情感和價值觀及思想教育的效果。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時,首先要認真鉆研課程標準,研究教材,明確教學目標與任務,準確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時要根據具體的教學要求,在了解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從這節課主要解決什么問題?是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解決重點、難點問題,還是要豐富教學內容、擴大知識面、啟發想象力?是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還是要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然后有的放矢地選用多媒體技術,廣泛收集資料,通過精確選擇的素材制作出多媒體課件。盡管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來營造氣氛,喚起情緒,引導想象,但絕不能濫用多媒體技術,該用則用,恰當應用,否則反倒讓學生產生錯覺,分散注意力,偏離主題,根本達不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二、注重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
傳統教學手段雖然有局限性,但因為其書寫方便、隨寫隨看、體現過程、突出與學生交融溝通、增刪方便、可以較好地控制節奏而運用廣泛,而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捕捉富有時代氣息的素材來充實和更新課堂教學內容,突出課程的時代性特征而給課堂帶來生機。但是多媒體課件也有難以克服的缺陷:如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圖、畫永遠替代不了教材、課文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再如同屏不能顯示完整的信息,而黑板卻能完整地描述出教學的全過程,且是在師生互動交流中逐漸完成的,學生便于完成記錄和筆記;還有課件制作費時費力,且操作事先設置好了的程序,不能根據現場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操作過程生硬呆板,忽視學生情緒、認知、思維反應的觀察和調控,忽略學生是具有思維能力的主體,造成學生只是被動地跟著多媒體進度,由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附屬物變為現代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技術的附屬物,形成學生思維的惰性和依賴性,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大量地從頭到尾對多媒體技術的濫用,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或興奮或無動于衷、或忙于辛苦抄筆記或觀看應接不暇的內容,一節課看似熱鬧,可學生收獲很少,效率不高,這種事倍功半的教學實踐活動是不可取的,因為它不能實現師生間的即時互動,限制學生思維,教師上課的操作點在鍵盤和計算機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這樣,師生注意對象在空間位置上的分離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阻斷師生的情感交流。
不能迷信多媒體,它是教學活動的輔助手段,不能以它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活動手段,在新課程背景下,應將兩者有機結合,緊緊圍繞教育教學目標,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考慮運用的最佳時機,以最合適的方式呈現。因此,在現代教育教學活動中,針對教學實際合理地選用各種教學手段,取長補短,有機結合,靈活使用,才能發揮綜合功能,取得最佳的有效結果。
三、注重不斷提升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和素養
教學實踐中,多數教師順應時代,積極遵循課程的要求,大膽地在教學活動中實踐應用多媒體技術,廣泛收集和整合課程資料,精心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大大增強了課堂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得以實現。但是由于學校教師年齡層次的不同,受教育狀況的不均使得教師中應用現代教育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參差不齊,出現了信息技術運用不熟練而引發的課堂上因設備操作不熟悉、不恰當而引起的教學環節卡殼,耽誤時間或引起教師緊張尷尬等現象;還存在著忽視對教學內容本身的研究而使課件制作不當的現象;濫用多媒體現象等。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大對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力提高和素養提升的培訓和培養。根據學校教師掌握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具體情況,通過理論學習,觀摩實踐,說課,講課,評課,課件制作展示,課題研究等形成多樣的校本培訓,來提升全體教師的應用技能,倡導資源共享,激勵創造性地開發和整合已有的課件資源,不斷提升全體教師的信息素養,真正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學習情景,簡化教學對象,增強學習信心,深化學習內容,促進全面發展。
四、處理好大信息量和學生接受能力的關系
多年的教學實踐分析告訴我們,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將大容量的信息帶入課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縮短了教學時間,教學中復雜的圖形、難以理解的內容和總結性的文字,都被我們事先制成了教學課件,根據實際需求隨時便可展示在屏幕上,省去了課堂上繪圖板書的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所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在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展示課活動中,教師一節課將“能力自查”“基礎回顧”“探究實踐”“遷移擴展”“小結測試”和“整體反思”六個環節準備得精心到位,一節課下來,教師感覺不錯,結果在學生中一了解,反饋的信息是“一節課內容像過電影一樣,太快了,一閃即過,光顧著抄筆記了,又忙又亂?!敝率拐n后教師又得采取許多辦法來彌補信息量過多而占據了學生思考空間的后果。因此,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教師必須精心“備學生”,特別注意掌握節奏,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和思維接受能力的現狀,選擇恰當時機運用多媒體技術,嚴格控制課件內容的“量”,留出恰當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親自參與學習過程,通過自己的思考、探討、嘗試和需求,積極思索,為他們現在或將來做好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儲備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以其特有的優勢給教學改革和新課程的實施注入了生機,對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和課堂效率的提升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們還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要注意學科特點和傳統教學規律,要以在傳統教學中難以解決或解決不了的問題為切入點,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根據學生培養的目標和實際要求,真正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實效性,將提高教育教學效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董雁.多媒體教學效果優化的關鍵在教學設計[J].中國科技信息,2006(02).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