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發現,在我國賽艇界在訓練中采用的強度分級方面,對各種練習強度主要刺激的生理機能與系統、進行練習后所產生的主要生理學作用,以及主要的疲勞生理反應等方面沒有具體的報道。為了更好地提高控制訓練過程,采用了文獻資料方法,對賽艇練習分級的主要生理學作用與效果方面進行了探討研究。
關鍵詞:強度分級;機能;系統;作用
1986年德國學者烏克里·哈特曼研究結果表明,賽艇優秀運動員在2000米比賽中,有氧代謝的比例占整個賽程的83%左右的供能特點,同時詳細地介紹了訓練強度按照生理學效果分級的方法,這是我國賽艇界初步涉及這個領域。1991年賽艇教練中文版《意大利賽艇國家隊訓練計劃分析》介紹了賽艇采用生理學劃分的無氧練習、氧運輸練習、無氧閾練習、氧利用的練習手段。我國賽艇項目就是采用了上述生理學名稱進行了訓練負荷分析統計。該生理學名稱對我國賽艇界的計劃安排、訓練手段和統計評估起到了統一和規范的影響作用。
本研究試圖通過R·M孔茨的無氧、有氧周期性練習的能量與肌力測定特征分為4級的研究結果,探討賽艇練習分級的主要生理學作用與效果,為了更好地提高控制訓練過程,達到練習的目的清晰、操作簡單、統計方便等方面,提供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一、最大無氧強度練習5s-25s
1.生理機能與系統。這是中樞神經對肌肉活動的運動中樞發送強勁的沖動能力,運動中樞激活運動單位(肌纖維)的最大數量,即Ⅰ型、Ⅱ型快肌的數量。
2.作用。(1)提高無氧、無乳酸的最大功率水平;(2)發展最大力量水平;(3)發展肌肉內部、肌肉間的協調實效性;(4)對完善動作、技術具有決定性的意義;(5)擴展工作肌、磷酸肌酸能量系統的強度與代謝工作能力。
3.疲勞生理反應。中樞神經及運動中樞神經系統傳遞發放沖動的速度、頻率減慢。
二、接近最大無氧強度練習25s-45s
1.生理機制與系統。混合無氧強度,具有前一個練習能量區域的一切特點,中樞神經、運動中樞神經的活動,CP的耗盡、氧運輸系統的活動極大增強,為這個練習的能量保證起到了確定能量的作用,在練習過程中肺通氣量增長很快,約有50%~60%(即60-80L)。
2.作用。(1)具有上一個區域練習的一切作用;(2)提高利用肌糖元、機體對ATP再合成的能力;(3)在肌肉、血液中乳酸堆積的情況下,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有效支配能力;(4)在進一步疲勞的情況下高效率地進行速度——力量運動,使心理的穩定性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5)提高動作、技術的穩定性能力;(6)提高氧運輸的工作能力。
3.疲勞生理反應。具有上一區域疲勞特點,CP的耗盡及肌肉中乳酸的大量產生。大腦運動區能量補充不足。
三、次最大無氧強度練習45s-120s
1.生理機制與系統。有資料表明練習后乳酸濃度高達20~25摩爾/L,血液中的pH值降到7.0,血糖濃度明顯提高到150%毫克,血漿中增長的兒茶酚胺和皮質醇達到很高指標。
2.作用。(1)提高有機體糖酵解供能的能力;(2)提高肌肉中肌糖元的含量;(3)提高肌肉中,快Ⅰ型、Ⅱ型肌纖維的收縮能力;(4)為混合代謝提供前提,擴展乳酸供能工作的延續時間,最長可達4-6分鐘;(5)提高有氧供能展開工作的時間提前;(6)提高血漿中兒茶酚胺、皮質醇的含量。
3.疲勞生理反應。肌肉中,血液中的乳酸大量產生及血液pH值變化,血乳酸堆積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產生不良的影響,以及使肌糖元耗盡。
四、最大有氧強度練習3min-10min
1.生理機制與系統。這是所有有氧能力練習的基本部分,但運動肌的乳酸糖酵解能量供能系統的強度(最大乳酸值)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練習中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有氧成分可達60%~70%。練習開始后1.5~2分鐘,便可達到人體的最高生理指標,如心率、心收縮量、工作肺通氣量、吸氧速度等方面。練習結束后血乳酸濃度可達15~25摩爾/L,不過這一點取決于運動員訓練水平的高低、努力程度的大小和練習持續時間。
2.作用。(1)提高心肌能力,提高外周呼吸器官的能力,使循環系統的機能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氧運輸能力);(2)提高機體參與無氧代謝能量、能源的工作能力;(3)促進肌肉中的血液變化和代謝變化的綜合發展;(4)提高機能能力的節省化和技術動作能量的節省化;(5)提高乳酸供能的擴展能力,即延長乳酸供能的持續時間;(6)提高血漿中兒茶酚胺、甲狀腺素、皮質醇的含量。
3.疲勞生理反應。與肌肉中血液中的乳酸堆積的數量較多、工作時間較長、糖元的耗盡有關。神經細胞耐受內環境變化能力下降。
本研究通過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總結出各種時間段的負荷刺激的生理機制與系統、產生的作用與效果、負荷后的疲勞生理反應以及確定專項耐力水平組成的成分和需要完善方面。能夠有效地幫助本人和本人以后在制訂訓練計劃時,提供有效思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訓練方法手段和內容,以及達到希望的目的和效果,提高訓練控制能力的水平。
參考文獻:
謝德剛,等.國際賽艇訓練大綱.武漢體院,1996-08.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