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師范院校的從教過程中,我感受到現行高等師范音樂教育體系已然偏離了師范性,仍沿用專業院校辦學和治學的形式,導致多數學生音樂教學技能較弱,不能達到現行中小學音樂課程教育的教學要求。因此,本文將對高等師范音樂教育體系及其課程設置的現狀進行探究。
一、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現狀與特點
1.文化成績較差
現代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的生源,一部分是自小學習音樂的學生,而更多的則是所謂的“半路出家”,甚至有大批藝考生是從高二才開始突擊培養專業的“速成生”。以江蘇省高考招生規定為例,音樂類考生將參加省教育考試院組織的專業統一考試,專業分和文化分雙雙過線后將按專業名次依次錄取。面對現如今高考文化課逐年加大的壓力,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而言,學習音樂等藝術類專業將是一個能步入高等院校學習的“捷徑”。
2.易被外界思潮影響
學生大學期間所接觸的多為西方音樂思想,專業課也多為西方音樂體系下的課程,而對中國傳統音樂理念則早已放輕,例如五聲調式,或許只在樂理課里有所提及。音樂專業的學生在這種大環境下,雖然注重了專業技能的提高,把專業技能作為工具,但卻忽略了科學和人文精神的學習。在不同程度上,一些學生在政治信仰和理想上失真,甚至在道德價值上出現偏差。不僅缺乏外來思潮的欣賞和鑒賞能力,更缺乏對中國本土文化和傳統藝術的理解,導致了盲目崇拜和模仿形式,大大降低了用人文精神去衡量價值體系的本能,更有學生存在崇洋媚外、民族意識淡薄的現象,這致使音樂專業中大多存在缺乏集體意識的學生。
二、高等師范音樂教育體系和課程設置存在問題
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這意味著中國中小學音樂課開始了新的變革,有了新的發展方向。這既給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高等師范音樂院校是基礎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基地,課程體系則是其發展的命脈,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改革成效。
1.新課標下的高等師范音樂教育
音樂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面向所有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其課程性質是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課程總目標提及:“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和參與豐富的藝術實踐活動,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課程標準還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全新教育理念。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音樂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
2.教學體系缺乏師范性
縱觀現在的高師音樂院校,重視專業技能、輕視音樂教學能力,已然有轉變為音樂專業院校的趨勢。從進校開始,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明確細分的專業,對于學生的價值衡量也依據主修專業,而缺乏對學生總體能力的評價。由此可見,從學生到學校已經模糊了“師范”這個概念,音樂教育似乎已慢慢褪去了師范性,主修專業能力則成了評價體系。長期以來,高等師范音樂教育辦學和教學模式不斷在靠近專業院校的套路,課程設置基本與專業院校相差無幾,以專業知識為本的價值取向逐漸偏離師范性,形成了“窄、專、深”的課程體系。
三、對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改革提出若干意見
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是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人才的基地,生源和課程是體系的命脈,其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以中小學音樂新課標出發,本著“學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學什么”的思想,應有效地加強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能力。目前,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已然偏離了師范性,因此回歸師范性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確定師范性目標,優化專業課程。針對師范性,可以將原本難度大、實用性不強的專業必修課優化為選修課,如鋼琴、聲樂等課程,把鋼琴和聲樂的教學法設為必修課,加強理論學習,落實教學方法。對于感興趣和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選修鋼琴演奏和聲樂演唱,進一步提升水平;學生眼里枯燥無味的中外音樂史,可以將其以歷史文獻的形式改為“中外音樂史的探究和名作鑒賞”的形式,將歷史實踐化、綜合化和探究化,讓學生主動投入歷史的學習當中,或將史學和鑒賞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能力。所有關于如何理解音樂的書籍都同意下列觀點:讀這樣一本書并不能加深對這門藝術的理解,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針對教學技能,增設輔助課程。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改革是一項復雜和艱巨的任務,生源質量和教學體系是改革之本。通過對生源、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的分析可以看出,現行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已經處于落后階段。
因此,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改革將是一場持久戰,本人認為應緊跟著《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分析并更新最先進的教學理念,學習科學的課程設置,在實踐中找尋改革之路。
參考文獻:
朱詠北.21世紀高師音樂教育研究[C].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