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家的墻頭外邊有一棵楮樹。
楮樹,學名為構(gòu)樹,果實名叫楮實子。楮樹分為雄、雌兩種。雄樹的果實像毛毛蟲一般,是一種美味的野菜;雌樹的果實,形狀類似于栗子,只可食用外面的紅色部分。楮樹葉子如掌心般大小,棉花葉狀,但似乎粗糙了許多。當你摘下楮樹的葉子時,它會流出許多液體,好似母親的乳汁。
在亳州,有一個關(guān)于“楮樹”的傳說:三國時期,曹操帶兵打仗到了亳州一帶。因是夏季,戰(zhàn)士們個個汗流浹背,就連馬匹也犯起了懶,不肯行走。曹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此時,有探子來報,前方有一片“果林”。曹操等人來到“果林”前,看見的是一片楮樹林,樹上的果子紅得誘人。眾人紛紛上樹摘果,好不熱鬧!正因為楮樹的果子救了曹操,所以,曹操稱帝時便下令,要在楮樹上掛一條紅絲帶,以示嘉獎。但由于大臣酒后失職,錯把紅絲帶掛在楊樹上,所以造成了現(xiàn)在亳州地區(qū),楊樹多而楮樹少的局面。
我上小學四年級時,家里拮據(jù),我和同村的幾個伙伴已經(jīng)開始“掙錢”了。暑假,正是我們大干一場的好時機,我們可以摘取楮樹的果實,到街上賣個好價錢。記得就是因為摘楮實子,還闖了大禍!楮樹大都長在屋后或墻頭外,而且樹身頗高,所以我們要拿著鐮刀爬到樹上去勾楮實子。那一次,我們“瞄準”一棵楮樹,就爬了上去,由于用力過猛,結(jié)果把果實最多的樹枝砍斷了,那樹枝倒進村民庭院里,竟將人家的水井蓋砸壞了。那村民找到我的家中,要我賠償。無奈,母親賠了人家許多錢,并叮囑我:以后不準再去摘楮實子。打那以后,我接觸楮樹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
前幾天,我回了一趟老家。道路陌生了,房屋陌生了,只有那棵楮樹,像一位久違的老朋友,在向我招手。我踮起腳尖,摘下幾顆紅紅的、圓圓的楮實子,放入手中,黏黏的,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教師點評
本文以楮樹為描述對象,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對童年的回憶,情真意切。作者童年看到的、聽到的、體驗到的都與楮樹相關(guān),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感染讀者。在寫法上,有說明性文字,客觀且縝密,給人以直觀形象之感;有故事穿插,既說明了楮樹果實的作用,又有教育意義,情趣盎然;還有與楮樹在一起的悲歡離合,帶“我”不斷成長。做到了知識性與思想性的有機結(jié)合。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城市中已經(jīng)很少能見到楮樹了,我們應(yīng)當對它進行適當保護。
【指導(dǎo)并置評:張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