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地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籬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地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籬墻,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么“前廊后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茅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便會對那房子產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并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不大便處。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來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轟然一聲而泥水如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選自《雅舍小品》,有刪改)
閱讀賞析
《陋室銘》中沒有直接描摹陋室的“陋”,而是著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高尚情操,流露出其孤芳自賞、孤高自詡的傾向;而《雅舍》卻正面描寫雅舍的簡陋,并以輕松幽默的筆觸,介紹雅舍位置的優勢,表現了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流露出其隨遇而安的灑脫與豁達。
思考練習
1.在文中,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雅舍”的?
2.作者為什么把這個簡陋又環境惡劣的處所稱為“雅舍”?
3.簡要賞析“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