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刊要點
學科建設決定學校的教育高度
《人民教育》2014年第13期刊登唐江澎的文章指出:學科建設薄弱,高中教育就會“單輪獨行”。因此,現代高中發展需要學科的輪子,再也不能變成依賴行政運行的獨輪車。發展學科關鍵是發展教師,不是一個教師、幾個教師,而是一個群體。教育活動有群體性的突出特征,而教師群體的專業生活方式,才實質性地決定著一個學科的整體水平,也最終決定了一所學校的教育高度。此外,國學大師錢穆在論述人生三步驟時,概括出講生活、講事業、講歸宿三種境界,其深層的哲理,倒與我們學科規劃的三個境界頗有相通之處。講生活是基本的生存之道,一個學科沒有基本質量也就過不了今天;講事業是探尋專業的技術路徑,形成專業的生活方式,不能總將我們的生活變成時間加汗水的死揪,不能把教育活動變成笨重的體力活;講歸宿就是要追問學科教育的本質,要讓教育回歸“人性”,如雅斯貝爾斯指出的那樣,“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
冷熱較量:培養學生情緒管理能力
《班主任》2014年第11期刊登聶永欣的文章指出:一根燒紅的鐵棒放到冷水里,我們看到的是冒熱氣,物理學上的說法是冷熱傳遞。但筆者覺得更像是一種較量,鐵棒在努力地讓水熱起來,而水在努力地讓鐵棒涼下來。經過無數次較量,再加上錘煉,鐵棒就煉成了鋼鐵。人與人的相處也是一樣。遇到突發事件或是閑難挫折時,有時不是和別人較量,而是和自己較量,也就是自我情緒的管理。所以,有時戰勝自己才是最重要的?,F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在與他人的相處中不懂得互諒互讓,因此培養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是老師必須要面對的課題。作為班主任,要清楚地了解學生的情緒特點,啟發學生找到矛盾沖突產生的根源,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在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情緒認識的過程中,我們也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在輕松、理智、寬容的前提下處理學生情緒問題,才能“助人自助”。同時,還要結合具體事例,通過班會討論等形式來提高全班學生的認識,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鍛煉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
遠程開放教育是國學教育的新途徑
《中國教師》2014年第20期刊登關玉紅的文章指出:近年來,國學教育因在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方面的積極意義而被人們廣泛關注。然而,現有的國學教育卻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迫于考試等方面的壓力,開設國學的學校很少,無法滿足國學教育的需要,一些學校即使開設了國學課堂,卻沒有專業的國學教師,教學多僅限于吟誦,很難得到實效;另一方面,現有的國學教材十分簡單,一般是“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論語”等。種種原因導致了目前國學教育水品普遍不高。遠程開放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式越來越顯示出其優勢,以其便捷性與靈活性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現代教育對學習的開放性和主動性的要求。綜上所述,遠程教育是一種創新的國學教育途徑,他豐富和完善了國學教育的形式,對傳播國學文化、提高人們的國學素養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值得繼續探索和研究。
遠程開放教育是國學教育的新途徑
西方人文教育以完善人格為目標
《教師博覽》2014年第8期刊登徐波的文章指出:回顧兩千多年西方人文教育走過的歷程,古代,作為公民教育的人文教育;中世紀,作為職業教育準備的人文教育;文藝復興時期,追求博學多才的人文教育;18世紀,培養紳士的英國人文教育;19世紀,英國的通識教育和德國的新人文主義教育;現代西方人文教育理念。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人文教育在各個時代有不同的內涵,其演變歷程與社會變遷和知識進步密切相關。從古至今,人文教育始終以提高人的人文素養為途徑,以超越功利、培養自由創新精神、完善人格為目標;人文教育水平的高低在某種意義上取決于教師的人文素養的高低。因為人文課程的教學具有教育性,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至關重要。高校人文教育的開展,絕不能只看人文課程開設的多少,而要看高校是否有濃厚的人文氛圍,教師的教學是否具有科學精神。人文教育中要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專才培養的關系,使學生既有廣博的知識,又有專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