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魯國,位于我國東部的現在的山東省。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成員,宋國貴族是商朝王室的后代,商朝是周朝的前一個朝代。在孔子出生以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糾紛已經失去貴族地位,遷到魯國??鬃右簧论E詳見《史記》的《孔子世家》。從這篇世家我們知道孔子年輕時很窮,50歲時進入了魯國,后來做了高官。一場政治陰謀逼他下臺,離鄉背井。此后13年他周游列國,總希望找到機會,實現他的政治、社會改革的理想。可是一處也沒有找到。他年老了,最后回到魯國,過了3年就去世了。死于公元前479年。
當年哲學興起,也是與私人講學同時開始的。就現代學術界可以斷定的而論,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游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隨著。照傳統說法,他有幾千個學生,其中有幾十人成為著名的思想家和學者。前一個數目無疑是太夸大了,但是毫無問題的是,他是個很有影響的老師,而更為重要和獨一無二的是,他是中國的第一位私學老師。他的思想完整地保存在《論語》里。他的一些弟子將他的分散的言論編成集子,名為《論語》。
孔子是一位“儒”者,是“儒家”創建人。劉歆說儒家“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六經就是《易》《詩》《書》《禮》《樂》《春秋》。其中《春秋》是魯國編年史,起自公元前722年,訖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這些性質由書名就可以知道,唯有《易》是例外。《易》被后來儒家的人解釋成形上學著作,其實本來是一部卜筮之書??鬃优c六經的關系如何,傳統學術界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六經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則認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禮》《樂》的修訂者,《詩》《書》的編者??墒鞘聦嵣?,無論哪一經,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連編者也不是??梢钥隙?,在許多方面他都是維護傳統的保守派。他的確想修訂禮樂,也是要糾正一切偏離傳統的標準和做法,這樣的例子在《論語》中屢見不鮮。再從《論語》中關于孔子的傳說來看,他從來沒有任何打算,要親自為后代著作什么東西。當時,還沒有聽說有私人著作的事。私人著作是孔子時代之后才發展起來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他是中國的第一位老師,而不是中國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孔子的時代以前已經有了六經。六經是過去的文化遺產。六經又叫做“六藝”,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數百年中貴族教育的基礎??墒谴蠹s從公元前7世紀開始,隨著封建制的解體,貴族的教育者們,甚至有些貴族本人,他們已經喪失爵位,但是熟悉典籍,流散在庶民之中。他們這時靠教授典籍為生,還靠在婚喪祭祀及其他典禮中“相禮”為生。這一種人就叫做“儒”??鬃幼鳛榻逃?,不只是普通意義上的儒。在《論語》里他被描寫成只是一個教育家。從某種觀點看來,也的確是如此。他期望弟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成人”(《論語·憲問》),所以教給他們以經典為基礎的各門知識。作為老師,他覺得他的基本任務是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產??鬃诱f他自己“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就是這個原故。不過,這只是孔子的一個方面,他還有另一方面。這就是,在傳述傳統的制度和觀念時,孔子給予他們的解釋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觀推導出來的。例如,在解釋“三年之喪”這個古老的禮制時??鬃诱f: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保ā墩撜Z·陽貨》)換句話說,兒子的一生,至少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應當以同樣長的時間服喪,表示感恩。還有,在講授經典時,孔子給予他們以新的解釋。例如,講到《詩》經時,他強調他的道德價值,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這樣一來,孔子就不只是單純作了傳述,因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東西。這種述的精神,被后世儒家傳之永久。經書代代相傳,他們就寫出了無數的注疏。后來的《十三經注疏》,就是用這種精神對經書原文進行注釋而形成的。正是這樣,才使孔子不同于當時尋常的儒,而使他成為新學派的創建人。正因為這個學派的人都是學者,同時又是六經的專家,所以這個學派被稱為“儒家”。
除了對經典作出新的解釋以外,孔子還有他自己對于個人與社會、天與人的理論。關于社會,孔子認為,為了有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最重要的是實行所謂的“正名”。就是說,“實”應當與“名”為他規定的含義相符合。有個學生問他,若要您治理國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說;“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又有個國君問治理國家的原則,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換句話說,每個名都有一定的含義,這種含義就是此名所指的一類事物的本質。因此,這些事物都應當與這種理想的本質相符。君的本質是理想必備的,即所謂“君道”。君,若按君道而行,才于實、于名,是真正的君。這就是名實相符。不然的話,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們稱他為君。在社會關系中,每個名都含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君、臣、父、子都是這樣的社會關系的名,負有這些名的人都必須相應地履行他們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孔子正名學說的含義。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縣人,中國哲學家、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