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經濟社會頻頻出現誠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仰迷茫的現象,引起各界關注。從食品領域屢屢曝光的“毒奶粉”“地溝油”“蘇丹紅”,到醫療行業出現的“毒膠囊”“鉻超標”“抗生素”;從面對他人生命垂危拒施援手的“小悅悅”事件,到大學生因個人爭端不惜同室操戈向室友投毒;從學校評估作假、就業率注水,到學生考試作弊成風、教授院士造假;從韓國大媽怒吼中國式過馬路,到中國游客在埃及金字塔刻字引來聲討;從國外一些人看不起中國人陋習,到網上盛傳“中國國民素質全球倒數第二……”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一幕幕失德行為透支著道德教育的聲譽,讓人觸目驚心;一次次失范事件踐踏著文明的底線,令人扼腕嘆息。
諸多事件都折射出當前社會道德失范已到了非常嚴重、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國民道德素質著實令人堪憂,成為影響社會繁榮進步的“軟肋”,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緩。
學校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合格公民的重任。目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增強德育的時代性、規律性、實效性,是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
毋庸諱言,當前學校道德教育還存在諸多弊端。譬如,偏重理論學習,忽略道德實踐,導致道德教育與道德生活脫節。正如陶行知所言:“嘴里講道德,耳朵呼道德,而所行所為卻不能合乎道德標準,無形無影當中,把道德和行為分而為二。”再如,德育內容空洞抽象,蒼白無力,學生只能學到關于道德的理論知識,根本進不了學生的腦子,無法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為。在教學方法上,灌輸說教盛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學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與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語言符號。杜威對此有一著名論斷:直接的道德教學只能幫助學生形成“關于道德的觀念”,不能形成“道德觀念”。
長此以往,形成一個怪圈:許多學生背《學生守則》倒背如流,卻隨手扔紙屑;許多孩子節假日走向街頭巷尾學雷鋒做好事,回到家里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學生從小就受教育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但是到了大學反而還得從頭來學不隨意踩踏草坪。這一怪象值得深思。
曾有一位專家表示:德育是鹽,但不能讓孩子們直接吃鹽。如何改進學校德育,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道待解的難題。
首先,道德教育應尊重規律,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前不久,網上盛傳各國小學生行為守則,引發熱議。英國教導孩子們要自我保護:不喝陌生人的飲料,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等;美國強調與師長之間的禮貌和紀律,提問時舉手,可以在座位上與老師講話。從中不難發現,國外守則貼近孩子,簡明具體,更易施行,非常實用。而我國對小學生的要求太高、太抽象,不符合實際。今年,教育部對中小學生守則重新修訂,首次出現“踐行垃圾分類”“低碳環保生活”“控制上網時間,抵制不良信息”等更貼近時代的新內容,廣受贊譽。根據學生的心理和認識發展規律,德育應該循序漸漸,制定適合不同年齡層次的教育計劃。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應該主要進行個人品格素質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常識教育,高中階段主要進行公民政治性和社會性教育,進入大學后可以從理論層面加深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政治制度的認識。
其次,重視文明養成教育。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簡單的解釋,一句話就可以說盡,就是‘養成好習慣’”。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優秀是一種習慣。”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誠哉斯言。據江蘇省文明辦專項課題組的調查顯示,60%的小學生,并不真正掌握該年齡段應該掌握的文明禮儀要求。對此,應該強化學生儀表、餐飲、言談、待人、行走、游覽等方面的文明養成教育,使其從小學禮儀、知禮儀、行禮儀。
最后,要注重強化道德實踐。品德教育重在實做,不在于能說會道。目前,中小學生對德育活動感到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是道德教育脫離現實生活,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新加坡高度重視學生的道德體驗,制定和推行了一項學生社區服務計劃,旨在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小養成服務精神。該項計劃包括:“好朋友”計劃、擔負起校內的領導責任、到福利收養所和兒童組織服務、清潔環境、臨時服務、春節慰問活動、慈善樂捐活動等。目前,學校應創造條件,組織開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訪貧問苦、勤工助學等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悟,去體驗,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