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鳳在2014年11月24日《廣州日報》撰文指出:近年來,不時出現學生在頂崗實習致殘乃至身亡的情況。一次意外的出現,往往會引發家屬、學校與企業三方劇烈矛盾和沖突。矛盾這邊,學生家屬難以接受事實,尤其如今不少學生為獨生子女,被家人甚至整個家族視為掌上明珠,意外發生后家人無法承受;矛盾那邊,學校和企業互相推諉,往往難以順利劃清責任,給出事家庭做出及時安撫與合理補償。
那么,到底是什么將職業院校實習變得比下井挖煤還危險呢?根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的說法,實習專業不對口、異地實習、安全教育與管理流于形式是主要原因。客觀而言,職業院校實習風險居高不下,這些因素不可忽略,何況職校崗位多與機械操作或體力勞動有關,人身風險本就偏高。不過,職校實習環境再差也比煤礦好,學生安全意識也肯定超過礦工,“實習死亡率超煤礦事故”如此不正常現象的出現,背后藏有更大的黑手,那便是職校和企業主觀上的利益勾兌——學校為企業輸入廉價或免費勞動力,企業盡可能榨取盤剝,將得到的利好返還一部分給學校。
也就是說,頂崗實習不是問題的關鍵,校企利益勾兌之下變味的頂崗實習,才是職業院校學生“實習不安全”的原罪。個別職校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竟然將剛進校的學生全部“打發”到企業,以“保護學生安全”為名對學生實行“全封閉管理”,實際上是將學生關在廠房里,不分日夜地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因此,要降低職校學生實習的人身風險,必須對校企利益勾兌做出相應防控。沿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思路,一方面,教育部門應主動出擊,查清學校與實習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謹防過界的利益牽連;另一方面,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勞動、安監、教育等部門應上門督查,防止企業壓榨學生,對于違規企業應嚴厲整肅。只有提前做好校企利益勾兌的防范工作,才有“實習前做安全培訓,實習中做過程管理,事故后做風險保障”等其他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