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琳在2014年11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撰文指出:客觀而言,“985工程”和“211工程”,在特定歷史時期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上世紀90年代,在我國高等教育整體資源匱乏、與國際水平差距明顯的背景下,國家集中資源辦了一批好大學、好學科,這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是很有幫助的。很多出身平民的學生,正因為讀了“985”和“211”高校,走出了貧瘠的農村和小城鎮,畢業后順利獲得了一份體面工作,用知識改變了命運。然而,如今為何人們怨懟難抑,牢騷滿腹?一方面,隨著平等、公正等觀念的日益為人所認知,倡導教育公平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211”“985”高校帶有一定的計劃經濟色彩,越來越與當下的市場經濟格格不入,尤其他們使得高等教育被分作“三六九等”,進而滋生了諸多就業歧視現象,更是為人所詬病。
還有一個原因是,在就業難的背景下,讀了名校也難以找到體面工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就像上世紀90年代初流行“搞原子彈的比不過賣茶葉蛋”一樣,“教育無用論”近些年再度升溫。對現行教育制度的不滿,對昔日名校的失望,多少摻雜著對當下生活境遇的不滿。由此觀之,對“985”和“211”的負面評價,其背后或許裹挾了更多現實的彷徨、失意與焦慮。
教育改革是中國經濟社會大轉型的重要一環,其反映出來的聲音與意見,焦慮與彷徨,也是轉型之陣痛的產物。教育資源供給與分配方式,的確需要大刀闊斧地改革,但是,同樣要革新的是我們的心態。倘若我們一味停留在“只要從名校畢業,從此人生就有著落”的想象里,那無論教育怎么改,都難令人滿意。
人們應該逐漸認識到,“985”或“211”的畢業證,并不絕對是開啟美好、光鮮、體面人生或生活的金鑰匙,追求體面工作和體面生活,終歸需要一些勤奮、一些運氣以及陽光的心態。但不管怎么說,教育改革仍需深入,尤其這些所謂的“名校”更應充當改革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