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背景下,一些現有的教育模式為教育者提供了有效的借鑒平臺,其先進性和可操作性也為教育實踐提供了便利。但值得思考的是,教育者應該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思考其背后的教育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反思,有所創新。教師在自我成長過程和教育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意識,是教育目的有效達成的重要途徑。
“模式化”教育解析
“模式”在當下的教育語境中是一個很常用的詞匯,也是教育實踐中比較有效的方法。效仿優秀的“模式”,不僅可以讓一般老師直接接觸到名家大師的教育實踐,而且也是提高自我教育理論修養和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徑,這甚至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教育捷徑。從這個角度來講,“模式”無疑是當下中國教育的功臣。但與此同時,教師們還要警惕“模式”帶來的負面效應。這種效仿正在或者已經變成“模式化”。這種警惕不是多余的。在當下課改的艱難行進過程中,這種警惕顯得尤為重要。基于以上思考,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應該值得注意。
千篇一律的語文課堂 相信每個教師都觀摩過不同教師、不同風格的優質課堂,也非常感謝這些優秀教師給大家做出的示范,這種示范對今后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冷靜下來就會發現,除了極具個性的教師之外,很多課堂的總體結構、教學環節,甚至是一些細節都驚人地相似,似乎都是從一個模式中復制出來的;但有一些個性化的內容,反而被淹沒。
如出一轍的閱讀理解 關于課堂教學,有位教育專家曾作如下闡述:課堂教學之所以成為教學藝術,乃是因為課堂實施中的不可預知性。而這種不可預知性注定了任何課堂,尤其是語文課堂必定要逸出任何既定的模式。這種逸出很可能就是課堂的閃光點。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所看到的學生的想法卻是驚人的相似,如同試卷給出的參考答案,無懈可擊又空洞乏味。僵化的模式,不僅掩蓋了語言的魅力,而且淹沒了學生的思想。一個本該異彩紛呈的理解就變成了規規矩矩的參考答案,一個本該鼓勵思想碰撞的平臺被無情拆除。
單薄僵化的考試答案 以上所提內容自有其原因,其中被詬病最多的莫過于當下大行其道的統一考試。既然是統一考試,當然就要有標準答案,這無可厚非;不過,應用在語文學科上,操作起來就會遇到麻煩。個性化的答案是不必要求就會自動生成的。但問題是,個性化的答案和創造性的見解并不一定就能與現行的統一考試的答案接軌。教師們無法撼動統一考試的地位,只能去迎合他的審美趣味。
于是,多元和標準就產生了矛盾,而且這種矛盾似乎又難以調和。在此情境下,限制多元似乎就變成了當下教育者的權宜之策。在此背景下,一群尷尬的教育者形象就會浮現出來。如此,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觀察到的景象也就不難理解:“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強。”
教學模式如何避免陷入僵化
教學模式是一批優秀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育方法。他是時代的產物,并為眾多教師的課堂實踐提供了有效的范本和榜樣;他還是一線教育工作者提升教育理念、實施教育實踐的有效途徑。如果教師們能夠有效地運用各種先進的模式,其教育成效一定會事半功倍。為避免其陷入僵化的泥淖,教師們在對各種模式的運用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由內容向方法的轉變 完成教學任務是教師的教學目標,但僅僅從內容上來把握還是不夠的。教師應該關注的是這些目標是怎樣達成的;也就是說,關注課堂中所涉及到的教育方法。方法引領不僅是教師教給學生的學習本領,也是教師在學習某些優秀的教學模式時應該采用的態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會給學生盡量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的展示平臺和鍛煉機會。有些課文可以交給學生來講解,讓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教授知識;讓他們站在教師的角度來反觀學生自身,或許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比如在作文教學中,要注重寫作與鑒賞的結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互相批改作文,不僅可以反思自己的作文,而且可以站在鑒賞者的角度去重新思考作文的寫作方式。
由形式向規律的轉變 在對現有教育模式的操作中努力發現其背后蘊含的教育規律,是教育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所謂“教無定法”就是如此。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應該關注這樣幾個基本的教育規律:尊重學生個性、主動學習、學生主體、情感滲入、發散思維等。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不能以犧牲教師主導地位為代價。如果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被架空,那么課堂最終會游離向何處,沒有人會曉得。任何教育模式只是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教師逐漸走近學生,去發現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由模仿向創新轉變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么?“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蘇格拉底的這句話或許能夠帶給人們一些思考。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情感的升華、人格的塑造、思想的提升以及對內在激情的喚醒。當認識到了這一點,教師們就可以從現在的教育模式中提煉總結出教育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同時,教師也要關注自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創新精神。從最初階段的方式方法上模仿,到對其教育內容上的把握和對教學規律上的探尋,最終要完成的,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自我理解的內容和形式上的不斷創新。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