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想象能力,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初中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初中學生在寫作中,能“根據(jù)文章的內在聯(lián)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續(xù)寫”,能“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沒有想象就沒有唐代詩人杜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瑰麗詩句,就沒有毛澤東“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雄奇詩篇,就沒有《西游記》《海底兩萬里》《格列佛游記》那樣神奇的故事。可見,想象在寫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就想象能力在寫作中的作用及如何培養(yǎng)想象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做一個粗淺的探討。
想象能力在寫作中的作用
各種形式的文章,正如馬克思所說“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性的東西而已”。一切寫作活動客觀之物與主觀之識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融合,最后統(tǒng)一于書面語言的過程。即生活——思維——文章。從信息論的觀點看,他是在大腦的控制下,通過神經脈沖進行信息的接收、加工、外化的過程。其中,信息的加工和外化是作者整個心理活動的核心。中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現(xiàn)為習作主體對信息加工及外化的心理能力的強弱。因此,學習寫作并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能力,不僅要注意作為客體的文章寫法的外在規(guī)律,更要研究形成文章之前那段看不清、摸不著、充滿矛盾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即人們通過觀察、采集得來的各種材料,在大腦中重新組合、融會升華,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從未知覺過或未曾存在過的形象的思維過程。想象以人腦中的表象運動為心理機制,他是表象運動的最主要形式。喜歡獨立思考,容易接觸生動形象化的教育,抽象思維還不能完全離開具體形象的支持,這是現(xiàn)代中學生的典型心理特征。中學時期,是學生大腦中表象反映特別敏銳的階段,因此,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對于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寫作離不開想象。在整個寫作活動中,小至打個比方,形象地說明事理,大至塑造典型,進行藝術地抽象概括,以至構思一篇文章,都要借助想象能力。魯迅先生在談到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經驗時說:“人物的模樣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學生作文雖然不提倡像文學創(chuàng)作那樣虛構,但其內容——無論是記敘文、說明文或議論文——仍然是各種表象因素的分化、聯(lián)想、選擇和組合的結果,仍然離不開想象能力。記敘文中的場面,要靠想象去組合、創(chuàng)造,議論文的說明要借助想象在假定、推測中去論證,說明文中比喻和比較等說明方法的運用,也都離不開想象。在寫作活動中,想象是信息加工的天才。從某種意義上看,寫作過程是學生知識遷移的過程,而想象則是遷移的媒介。是想象擺脫了具體事物的束縛,把握普遍性,自由地組合形象,才把大腦所貯存的信息遷移成一個新的信息庫,即文章。作者“寂然凝思,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文心雕龍》)。隨著想象的發(fā)展,文章構思的內容會漸趨自然、成熟,達到情理交融的境界。
將文章構思外化為篇章的信息編碼工作,也離不開想象活動。構思中由表象和概念組合而成的內容,要通過語言表達來完成。記敘文從場景人物的種種神情姿態(tài),只有在動筆時才想象的最為生動、形象;議論文運用典型生動的論據(jù)來論證論點;說明文將平時觀察、采集的內容作一般的概括,這些過程也都滲透著作者的想象力。修辭上的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實際上也是各類想象的不同表現(xiàn),如果離開了大腦控制下的更進一步的想象,作者就無法滲透事物間的聯(lián)系,將構思而成的文章模型創(chuàng)造性地準確呈現(xiàn)出來。想象力是使文章系統(tǒng)達到優(yōu)化,實現(xiàn)快速、準確、高效傳遞最大信息量的寫作意圖的重要手段。有些學生寫文章枯燥無味,內容過于抽象、空洞、單調,缺乏具體、形象、生動的描寫,究其原因,除了未掌握描寫技巧和詞匯量的貧乏外,主要是缺乏想象力。不能運用想象力對表象進行分化、聯(lián)想、選擇和綜合,形成主次分明的意象;或是沒能運用想象力形成新的比喻、形容,剔除不了陳詞濫調,人云亦云,使文章呆板機械,毫無新意。習作者只有具備了想象力,其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才有充分的理由,作文系統(tǒng)才能更好地從無序狀態(tài)走向有序狀態(tài),并達到生動活潑的效果。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需要以深厚的生活積累為基礎。一個知識淵博、生活經驗豐富的人,總是比知識單一、閱歷有限的人更容易產生新鮮的想象。廣泛的閱歷和入微的觀察,是展開想象、進行藝術概括的先決條件。因為,想象要以回憶的表象為基礎;而回憶的表象,都是在觀察中形成或保存下來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指導學生先學會攝取生活,養(yǎng)成觀察和采集的習慣,為大腦輸入并儲藏盡可能豐富的信息。知識和生活是想象的先決條件,切忌把想象當作閱歷貧乏的補丁,或借想象來填補觀察不細、采集不深所造成的空白。
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知識是充分展開想象的前提條件,但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想象力,僅有此前提條件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按照想象的總體步驟和具體思路,去培養(yǎng)和鍛煉自己的內在素質,掌握培養(yǎng)想象力的正確訓練途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象的總體步驟一般是:首先,從回憶中喚起原來的生活經驗(閱歷或知識);然后,根據(jù)這些生活經驗找到想象的敏感區(qū)、噴發(fā)口;最后,按照一定的想象的具體思路,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所以,訓練想象能力、掌握具體的想象思路,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運用想象進行寫作訓練
合成想象 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事拼湊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稱合成想象。正如魯迅先生在談及自己塑造人物形象的經驗時所說的那樣。魯迅講的是文藝創(chuàng)作,對學生們借助想象寫好作文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擴展想象 所見所聞的內容是簡單、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實,使其變得清晰、細膩、生動、形象,可稱擴展想象。擴展想象的過程是:展開想象,把所要寫的內容在腦海中清晰地浮現(xiàn)出來;接著,選詞練句,用最恰當?shù)恼Z言對“浮現(xiàn)出來”的具體形象進行細致的描繪。一般來說,文章中的細節(jié)描寫大都借助于擴展想象。
推測想象 根據(jù)已知情景,借助想象推測出未知的情景,可稱推測想象。比如《社戲》一文中:“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我”還沒到現(xiàn)場,卻能知道“戲已經開場”,能“聽到鑼鼓的聲音”,還能“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jié){喝”,這正是運用想象進行推測的結果。運用想象進行推測,其中最重要的就要有根據(jù),并合乎情理。
時空轉換 所謂“時空轉換”法,即突破時空的限制,讓時光倒流或預支,讓天地濃縮或擴展。比如,神話《盤古開天辟地》把人帶到洪荒時代的混沌世界;《3000年回到母校》又讓人們提前進入未來世界。人世間的悲喜劇也可以搬到縹緲的天宇和深邃的海底去上演。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其實就是農民起義領袖的化身;那把海底龍宮攪得天翻地覆的哪吒,不正是現(xiàn)實生活中少年英雄的寫照嗎?
角色換位 社會是個大舞臺,每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都各不相同。如果改換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讓他變成與原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人,即將角色換位,那么就可以導演出一幕幕新的人間悲喜劇,演繹出一個個新的“天方夜譚”。比如,馬克·吐溫的童話式諷刺小說《王子與貧兒》就是運用“角色換位法”構思的有趣故事: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王子一下子淪為乞丐,而一個窮小子卻突然被當成了王子。兩種生活的巨大反差,揭露了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現(xiàn)實。
此外,還有象形想象、夢幻想象、類比想象、象征想象等。可以說,要想寫出高水平的作文,除了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不同的學科領域、熱愛生活、關心時事外,還必須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指導學生多進行想象思維的寫作訓練。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文思泉涌,寫出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佳作。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