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標準符合性測試主要為產品、技術、服務或相關知識產權的功能性、安全性、實用性等提供測試,是一種標準化規范的服務,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領域且聯系日益緊密。標準符合性測試水平與測試能力的提高,使之與國際趨同,能夠保障我國對外貿易的順利進展,有力促進各領域產品或服務的規范發展與資源的有效匯聚,為提高國際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而如何將符合性測試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更為廣泛地應用于實踐已然成為學術界與實務界共同關注的焦點,本文主要闡述了符合性測試的基本概念、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對策。
1 標準符合性測試概述
顧名思義,標準符合性測試是一種功能或性能的測試,用于驗證標準的實施與標準描述之間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偏離情況,成為保障標準實現準確性與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標準符合性測試區別于一般的測試,其測試依據與程序均來源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20世紀90年代專門制定了一套國際標準ISO/IEC 9646符合性測試的方法和框架,用于測試一個生成實現了某個標準或者協議的產品與相應的標準或協議的一致性,包括抽象測試集技術規范、樹表結合描述法(TYCN)、標準輪廓測試規范等7個部分。標準符合性測試使得各種產品或服務在推向市場之前能夠得到更具針對性、科學性的檢驗與測試,以此保障其質量安全、各項功能的順利實現。
2 我國標準符合性測試存在的問題
全面提升標準符合性測試實力的障礙之一是技術水平的落后,在我國符合性測試主要運用于軟件、通訊等領域,該領域的技術及標準的發展均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直接阻礙了符合性測試的發展道路及國際趨同。符合性測試的研究與制定根據其測試對象與內容會涉及各個不同學科,客觀要求參與人員掌握標準化的專業知識,更需具備各種學科的綜合知識,而在我國經常出現脫離標準的技術或不熟悉技術標準的現象,導致綜合研究力量較為薄弱,嚴重影響標準與技術相結合的標準符合性測試的發展。
3 完善我國標準符合性測試的對策
發揮正確的政策導向作用,完善組織機構我國標準符合性測試行為尚未納入外部監管部門的監管范疇,主要依靠標準研究機構的內部管理,而長期以來符合性測試尚未有完整合理的發展規劃。因此,必要的政策引導不可或缺,而引導方式應避免千篇一律,根據各行各業具體情況制定或發布相關的管理辦法、條例或規定等行政法規,甚至可考慮一些細化的規則、規范等,附加個別能反映符合性測試細則又難以被人為操作的指標。任何機構從事符合性測試工作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與資質,通常情況下該類實驗室或機構需要得到國家認可委員會(CNAL)的認可,并在其業務范圍內從事特定領域的符合性測試工作。科研機構、高校等標準化組織,是開展標準符合性測試研究的主導力量,加大培育力度、構建具備一定的彈性、較快適應外部不斷變化的新情況,“政府——科研組織——企業”自上而下科學有效地職能分工與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我國符合性測試工作戰略基點。
標準有時被喻為商戰的“游戲規則”,誰掌握先機,誰就贏得這場戰爭,標準符合性測試通過約束產品或服務的市場準入而成為掌控技術、市場的重要手段。因此,符合性測試的快速跟進已然顯得極其重要,而在此過程中也遇到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故應根據我國實情,適當考慮填補標準符合性測試在上述領域的空白。由此,標準符合性測試需要在產品、服務與測試技術的雙向競爭中趕超主導,取得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