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團體(聯盟)標準的提出背景
我國實行的是國家統一管理的標準化工作模式,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四級。由于多種原因,標準的制(修)訂周期長,某些行業一段時間內會出現缺乏相關統一標準的問題。隨著產品和技術生命周期的縮短,為了盡快制定出反映市場需求的標準,與新技術項目相關的協(學)會或企業、研究機構自愿結盟,共同起草、制定出一種供共同和重復使用的規范性文件,并由國家標準化主管部門登記備案,被稱為團體(聯盟)標準。
2 推行團體(聯盟)標準的意義
團體(聯盟)標準的制定與推廣對于解決標準缺失問題,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及提高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整體質量水平都具有重大意義。
2.1解決標準缺失問題
當某一行業或領域出現標準缺失時,直接申請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立項和制定,不但周期長而且可能出現頻繁修標的現象。周期長不利于及時引導、規范行業的發展;頻繁修標產生的修標周期也會成為行業發展瓶頸。團體(聯盟)標準作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補充,具有制定速度快、對市場需求響應及時、知識產權歸屬明確、標準推廣高效等優勢,能有效解決行業內標準缺失問題。
2.2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團體(聯盟)標準通常是伴隨產業集群和地方特色經濟的興起,貫徹標準創新戰略而提出的,是促進各企業變分散發展為整體發展的標準紐帶。團體(聯盟)標準一般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對提高產品質量,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2.3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制定打好基礎
團體(聯盟)標準引領行業發展,具有前瞻性并反映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這樣的團體(聯盟)標準被列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很容易實現轉化,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修)訂質量。
3 國外團體(聯盟)標準發展特點
與我國現行的國家統一管理標準化工作的模式不同,美國、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標準化管理多分為三個層次:國家(政府)、協(學)會和企業(公司)三級。
(1)政府授權并委托標準化協(學)會統一管理、規劃和協調標準化事務,并負責監管和財政支持。
(2)標準化協(學)會在標準制定、審查、批準、發布、出版和發行,以及信息服務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權,形成了嚴格高效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模式。
(3)國家標準的研究工作和標準起草工作一般委托行業協(學)會等民間團體或研究機構負責,或者對通過審查的協(學)會標準采用雙號制,直接采用為國家標準。
這種標準化管理體制使得團體(聯盟)標準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深入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環節。它不僅是法律法規的技術支撐,而且是市場準入、契約合同維護、貿易仲裁、合格評定和產品檢驗的基本依據,起到了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和貿易保護的作用。
4 我國團體(聯盟)標準發展初顯成績
在我國實施12項標準戰略的重點保障措施中明確提出:“確立團體(聯盟)標準的法律地位”,“積極推進以國家標準為主體、企業標準為基礎,以行業標準、團體(聯盟)標準、地方標準為補充”的“新型國家標準體系建設”。這標志著能夠更好地反映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有效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和發展的團體(聯盟)標準工作,已經提上我國標準化工作日程。
幾年來,我國團體(聯盟)標準工作在不斷推進中取得了一定成績。如《機動車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標準項目就是由中國標準化協會最先在國內提出,并組織國內外相關企業及研究機構,包括北京現代、中國大眾等整車企業,包括泛亞汽車技術中心、一汽技術中心等專業汽車技術機構,還包括一些有技術實力的機動車約束系統生產商,參照美日及歐盟等先進標準制定完成,并最終作為國家強制性標準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實施。實踐證明,多個機構協同起草標準,能更好地保證標準的適用性。同時,標準起草過程中為國內外相關研究架設了互動的橋梁,推進了國內相關研究的進程,推動了國家相關標準項目的立項和啟動。
5 結語
團體(聯盟)標準在我國雖然已經取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但就目前看還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團體(聯盟)標準的發展,需要標準化管理部門明確(團體)聯盟標準在標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對團體(聯盟)標準的服務功能、運行保障體系等規律性認識方面進行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