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區的沈陽城市公用集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機關正在準備搬遷,地點是一百多公里外的新民農業生產基地。這對公司的年輕人來說并不是個好消息,雖然“基地”遠離城市、生態環境優越,但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衣食住行全在公司,這種枯燥的生活讓年輕人多少有些畏懼。
新民,是沈陽所轄的縣級市,沈陽地區最大的農產品產區,著名的“小梁山西瓜”就在這里的梁山鎮。由于土壤透氣性好、降雨量小、晝夜溫差大等優越的先天條件,對果實糖分積累等十分有利,“小梁山西瓜”備受美譽。也是因為這樣的自然環境和氣候因素,2011年,公司選址與梁山鎮土壤及自然條件相似的新民周坨子鎮建了一塊占地1600多畝的農業生產基地,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
雖然2013年年底,這里已經獲批承建“國家生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并在大門口豎起了“遼寧省蔬菜標準園”的大牌子,但公司的人還是習慣性地將“基地”的稱謂一直延續開來。
“一次難得的提升機會”
沈陽城市公用集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沈陽市國資委出資組建的沈陽城市公用集團旗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農業產業化企業,主要發展方向是現代設施農業、都市休閑農業。由于帶有科研性質,又是國有企業,公司敢于大力投入進行栽培方式的創新和產品質量上的攻關,公司的草莓、果蔬、粘玉米等主要產品都已經達到了“無公害”的水平。公司的高層給企業產品的定位是走高端路線,以高質高價吸引客戶,但這個路線究竟該怎么走,怎么突破提升產品質量,具體的實施計劃與步驟還沒有成形。
一次偶然的機會,時任公司總經理、現任公司董事長的王志強得知可以申報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獲批的示范區將得到遼寧省技術監督系統提供的業務指導,按照國家及標準化示范區的一系列規范組織生產并接受考核驗收,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實行綜合標準化管理,這正好和公司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當即研究決定實施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的申報。王志強說:“當時的考慮是,申報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對企業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提升機會。不僅能帶動生態農產品產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確保產品質量安全,還能實現企業自律和規范化管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實現產業化經營?!?/p>
由于公司已經具備了示范區建設的基本條件:在規模上,土地面積、高標準日光溫室、農產品檢測實驗室等達標;在基礎工作上,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植物病害檢測室、土肥檢測室、農藥殘留檢測室、應用物聯網綜合技術等;在科研實力上,與中科院、國家智能裝備中心、沈陽農業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產學研”技術合作聯盟;在技術工藝上因地篩選,最終確定了草莓、果蔬、粘玉米等品種合理、安全的工藝,“生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在2013年12月正式批準立項,項目實施期是2013年5月到2016年12月。
“公司給自己定了‘硬杠杠’”
2014年3月,公司的辦公室主任崔興杰接管了公司的“生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相關協調工作,去“基地”的次數一下子多了起來。崔興杰說:“示范區建設的相關工作很多,比如公司要規劃和安排示范區建設,確定參建機構和成員,分工協調工作,建立管理、監督檢查與激勵機制和其他制度等,這些都需要一項一項地逐步完成?!?/p>
據了解,為建成生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公司進行了三年規劃:即2014年度,主要開展標準化示范區相關工作的調研和標準體系的建立;2015年度,進入標準的組織實施階段,進行操作過程的記錄和標準信息的反饋;2016年度,為全面推廣實施標準,進行“標準化農產品”品牌培育,增加種植產量,帶動周邊農戶、總結驗收階段。崔興杰說:“雖然這些規劃還在根據具體實際情況調整,但示范區建成后,公司對“基地”的發展更加重視,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肯定能上一個新臺階。”
獲批為“生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后,負責標準相關文字材料撰寫工作的小崔也更忙了。小崔說,“公司評上標準化示范區后,質監局提供了七八本《農業標準化》免費培訓教材和光盤。我們需要收集相關標準和技術規程,對示范區內的種植品種進行逐一對照,將公司原有的零散的技術章程形成規范性的標準,然后建立自己的管理標準、工作標準和技術標準并形成體系,再運用實施。今年4月份,省質監局、省標準化協會,沈陽市質監局標準化處工作人員和專家來到指導工作;6月份,省質監局對第八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承建單位組織培訓……需要學習的內容太多了?!?/p>
小崔說:“在申報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時,公司特別強調了‘生態’二字,不僅僅要求示范區建設最終達標,還要求綜合運用并實施標準化使主要產品達到‘綠色食品’的指標,公司給自己定了‘硬杠杠’。目前,遼寧在水稻、豬肉、果蔬等方面已經制定了大量的標準,這些標準在農業生產中已經初見成效,但是在生態農業健康種植的綜合標準化方面仍然存在空白。公司從事生態農業產品種植已經將近三年,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我們希望通過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方面等系統研究,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p>
“明確責任,操作都有專人負責”
在一條鄉間道路東西兩側,整齊地分布著近百棟高標準日光溫室,這是這條鄉間小路最明顯的標志。公司的技術員關翠濤向參觀者介紹“基地”的時候,總是特別的自豪:“這里是東面的園區,種植了西紅柿、黃瓜、南方果樹和立體栽培的一些東西”;“這里是自動給水設備,將來就像APP一樣,在手機上裝一個客戶端就能實現電腦自動控制給水,給水時間和給水量上都能精細控制”;“這是地灌、暖氣和噴淋,可以電腦控制,控制棚內的溫度、濕度”;“這是黃板,能夠吸引害蟲,是綠色防控新技術,能減少殺蟲劑的噴灑”……現代化新技術不僅為公司節省人力物力,還保障著農產品的質量。
記者采訪時也發現了一個細節:在公司的每一個溫室內,都有一份《溫室工作日志》和一份《溫室植物養護指標》,上面明確的記載了溫室內每天的工作情況和溫濕度等要求與注意事項。旁邊的一塊小黑板上,是一個姓名和電話。關翠濤說:“這是溫室養護負責人的相關信息,為了明確責任,操作都有專人負責?!?/p>
小崔告訴記者:“目前,‘基地’建立了《種植生產日志》、《苗種生產記錄》、《病蟲害處理記錄》、《日常檢驗記錄》等表格,并總結和存檔。此外,‘基地’還制定了《工廠化育苗工作流程》、《粘玉米生產加工管理流程》、《病蟲害防治作業規程》、《衛生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使農產品的種植、病害防治、日常檢查等環節有章可循。PH檢測儀、生物顯微成像系統、可見分光光度計等高端儀器設備,能對種植工程中的情況進行跟蹤和檢測?!?/p>
如今,“生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正在建立健全產前、產中、產后配套齊全的農業標準體系,根據示范區布局特點和生產的具體要求,進行溯推式層層分解,起草制定以關鍵控制點為中心的相關標準,并形成標準體系。公司現任總經理錢一心說:“在標準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既吸收專家的指導意見,也采納一線人員的經驗意見,使標準更加實用和好用。”
“一個投入大、見效慢的產業”
“基地”的西面園區,7000平方米的高標準連棟溫室里的育苗工廠彰顯著現代化農業獨具魅力的一面。關翠濤介紹:“這個育苗工廠可以一次性培育120株左右的幼苗,一年可以育8次左右。農民自己育苗的成活率難以保障,育苗工廠里的幼苗因為有相應技術標準的約束能夠保證質量,將來會有很大的市場需求。根據市場需求,我們有可能還會增建這樣的育苗工廠?!?/p>
“現在,公司已經在基地投入了一個億的資金用于‘基地’建設和發展。不可否認,農業是一個投入大、見效慢的產業,需要幾年時間才能顯現成果,但是我們相信現代化、產業化和品牌化將是農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和必經之路。公司現在已經建立‘公用農業’、‘公用原生’、‘城市公社’等品牌并注冊了商標,我們希望這些品牌能在市場上叫得響,也希望通過示范區的建設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崔興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