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論述了組織機構代碼作為一種單位的身份證明在各行業中的重要作用及應用,尤其近兩年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對監督組織機構誠實守信、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組織機構代碼 應用 社會信用體系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14.14.003
我國的組織機構代碼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廣泛的應用基礎和發展成果,建成了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等其它機構的大數據庫,在全國代碼管理實現了代碼整體數據庫的動態管理,并且在銀監系統、稅務系統、民政部門、海關、統計部門、法院系統、公安系統、住房公積金管理等多個部門及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組織機構代碼的數據庫,具有完善的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組織管理體系,完善的技術保證體系、完整的覆蓋面和統一的系統平臺。
2013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方案提出了“推動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臺,逐步納入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和“建立以公民身份證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等制度,從制度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為預防和懲治腐敗夯實基礎。”國務院的這項規定,明確了組織機構代碼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基礎性作用,也明確了組織機構代碼是建立統一社會信用制度的基礎保障。
所謂“信用”是指能夠履行諾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長時間積累的信任和誠信度。多年積累的好的信用想得到很難,可是失信卻是很容易做到的,失信往往就在一念之間,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由于一時一事的言行而失掉。信用也包括我們過去行為中履行承諾的所有正面記錄,也被說成是一種行為藝術,是人人可以嘗試并自我管理的行為管理模式。
社會信用包括個人信用、法人信用和政府信用等。社會信用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本,是經濟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穩定可靠的信用關系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和發展的前提。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包括信用的起步階段、民營信用業的初步發展階段和政府推動信用業的階段。社會信用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諧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作為一項長期制度來執行,就要要求從不同側面對市場主體的信用信息進行全面地、完整地記載,從而需要與之有關的各個部門在其職責范圍內對管理的對象進行最權威的記錄,形成以各個部門為單位的信用信息子系統,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一定范圍社會信用信息統一平臺,實現全方位和集中的大數據來記錄同一主體的信用信息的目標,繼而在不斷健全失信披露制度的基礎上,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失信有成本、守信有獎勵”的思想意識,提高公共服務和監管水平。
有數據表明,至今年3月25日,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公布與查詢平臺上公布的失信人被執行人96866名,其中自然人占82047名,法人或其他組織機構14819名,從而看出組織機構代碼在法院公布的失信被執行人“黑名單”制度的建立和運行上,在提高法院執行效率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組織機構代碼的這個平臺系統在社會信用體系共享平臺中充分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組織機構代碼統一標識制度是針對全國范圍內的每個機構賦予一個統一的標識,就象建立的我們每個公民的身份證制度一樣,只不過是針對的對象不同。組織機構代碼標識制度從聯網建庫到監管的信息互聯系統,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中國特色的單位實名制度”。這個制度有兩個特點:一是做到明晰每個單位的真實身份并予以記錄在案;二是由國家代碼中心統一管理,各地代碼管理機構對各類單位法人及法人代表進行動態跟蹤管理,從而使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行為人始終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各個部門在記錄同一個企業的信用信息時,只有利用組織機構代碼號作為唯一的標識,才能保證數據被集中后的檢索查詢以及確定被記錄的對象。
對于完善全社會企業信用建設而言,就是要首先實現對企業身份的確認,建立健全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信用檔案,依據組織機構代碼做為標識建立企業信譽檔案,來全過程跟蹤企業各種行為。在全社會建立社會誠信制度,對于監督組織機構誠實守信、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發展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無論從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是提高社會管理水平,降低社會管理成本,都要強化組織機構代碼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組織機構代碼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楊麗輝,高級工程師,一直從事標準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