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教學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為保證低年級兒童對識字、寫字的興趣,識字量由1800個降為1600個左右,寫字量由1000個降為800個左右。這樣的調整,降低了量的要求,減輕了兒童過重的負擔,減少了難度,為真正提高識字、寫字教學的效率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真正做到識字的高效,保證寫字的高質量,教師們還得不斷地探索。
學習生字,遵循科學規律
讀準字音,關注形義整合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學生讀準生字后,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和實物,聯系生活實際識字,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理解字義結合起來。
避免單個識字,重視生字的相互聯系 單個漢字的記憶是繁瑣并且困難的,學生容易遺忘。若引導學生將生字按一定的方式歸類學習,學生記憶起來就非常簡單,常見的有結構相同、偏旁相同、讀音相同或字形相似等歸類方式。
及時復習鞏固 早在19世紀,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就揭示了遺忘與時間的關系:遺忘的進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因此,第二課時應加強復習鞏固生字,避免生字回生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做到有所體會、感悟。對于前幾天學的生字,教師也應在課堂上留出適當時間來幫助學生鞏固復習。
趣味習字,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猜謎識字 這種方法能夠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有效地激發學生識記漢字的興趣。在識記較多的生字時,可以穿插一兩個謎語讓學生猜一猜,他們必定會積極參與且樂此不疲,這樣也能夠緩解他們的學習疲勞。
“加一加,減一減”識字 “加一加,減一減”就是用熟悉的字加上或去掉某一部分學習生字的方法。用熟字來記憶生字,這樣會比較簡單,學生對生字的印象也會比較深刻。如“波”字學生都認識,識記“婆”時,只要在“波”下邊加上“女字旁”就可以了;學習“免”字的時候,利用熟字“兔”去掉一點就可以把“免”輕松記住。
部件組合識字 有些生字不能利用熟字通過“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來識記,還可以采用“部件組合”這種識字法。如“菊”字就可分成“草字頭”“撇和橫折鉤”“米”三個部分來記。
換偏旁識字 顧名思義,這種方法就是把熟字的偏旁換成其他偏旁變成所學生字。如“課”“顆”“棵”三字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學習。
順口溜識字 兒歌文字簡練,說起來瑯瑯上口,深受學生喜愛。在實際教學中,兒歌更能引起學生習字的興趣。如學習“破”字時,可根據字形和讀音編一個順口溜“石頭磨破皮”;“坐”字的順口溜則是“兩人并排坐在山坡上”。
加強寫字指導,保證書寫質量
要在課堂上騰出足夠的時間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書寫指導的整個過程包括觀察生字、教師范寫、描紅臨寫、交流反饋等都要在課堂上完成。有些教師往往會忽略交流反饋這一環節,即使學生已經搞清楚生字應該怎么寫,但在實際書寫過程中還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教師應在巡視輔導中總結提煉一些普遍的問題,并在課堂上及時提出。
教師指導學生書寫要抓住重點,謹防“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杏花”的“杏”,有些教師會從字的結構入手,告知學生書寫順序是先上后下,強調“撇捺舒展”并補充基本筆畫的書寫——撇要尖,捺要有捺腳。這種百無一漏的寫字指導,學生還是不得要領。在筆者看來,關鍵要引導學生發現“杏”中的“木”和“口”都發生了變化——都變扁了。其中“木”的豎最能體現這種變化,無疑,只有把豎寫短,才能把“杏”寫好。
及時反饋,激勵表彰
學生的興趣和記憶鞏固能力會隨時間的推移慢慢減弱,那么怎樣讓學生保持飽滿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習慣呢?一定的激勵機制是必不可少的。在識字教學中學生能夠利用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教師可以用鼓勵的話語來激勵學生——“你識字的小方法可真多,真了不起!”在教師的肯定與鼓勵中,學生識字學習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如果有些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識字時懶得動腦筋記,緊靠口頭的表揚可能已經起不到激勵的作用時,教師就需要安排一些實質性的激勵。如在默寫生字部分,全對的學生可給予免抄寫的獎勵;掌握得不夠好的學生,則要抄寫下來加以鞏固。
課外閱讀,開放識字
在筆者所在學校,每星期都有一兩節閱讀課,并且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每學期都會分發一些課外書到每個班級,供班里的學生閱讀,這些書都是符合學生的年齡段的。在閱讀課上,筆者就帶領學生一起讀一本書,讀到一些熟字組成的新詞,師生就會一起討論;讀到不認識的字,筆者就讓學生借助拼音識字,把字放入句子中體會它的意思。筆者班的學生不只在課堂里閱讀,在家里,他們也會讀一些老師推薦的富有童趣的讀物,并讓他們學會用查字典的方法來識字。課外閱讀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大量的生字,但他們都通過一定的方式了解了這些漢字,包括讀音和字義。當這些字在語文課本中再次出現時,學生就像見了老朋友一樣,很快在大腦中浮現出來,達到了教學要求,并且學生學得快樂,教師也教得輕松。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