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和信息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特征,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在教學中探索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規律,尋求合適的教學方法、策略是教學的重要任務。
課程特點及其教育理念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其價值在于學會使用它去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同時它也是一種“工具”。而小學信息技術更注重它的實用性、趣味性、可玩性與可操作性,在功能上它很強大,卻也很復雜,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了它的應用,才能夠體會到它的優越性。
現代教育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課,一方面,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尋求適宜的教學策略。另一方面,要轉變教師的角色,由 “以教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中只充當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創設教學情景,設計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策略
激趣策略 小學生的思維都具有直觀性,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小學生對生動、直觀的表象比較感興趣。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就要注意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征,采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內容的呈現要有直觀性,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情策略 小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愛玩。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把課本抽象的知識融入到游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比如,一年級學習鼠標的使用,就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中自帶一些小游戲,如紙牌、紅心大戰、空當接龍、掃雷等,培養學生的智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這樣,學生很快就會對鼠標的使用得心應手。三年級的指法練習和拼音打字,筆者都充分利用《金山打字通》這個軟件,既有直觀的引導性,又把知識融合在小游戲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普遍較高。這樣,學生就能在玩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總之,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寓教于樂。
設境策略 針對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一般在15分鐘左右這一特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手段一定要靈活多變,要設置多樣的教學情境,及時給學生以新鮮感,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驅動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中,要設置適當的目標,讓學生通過比一比、畫一畫、練一練等方式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對表現突出、有進步、有創新的同學要及時給予鼓勵與肯定。這樣,會為每一位學生都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成果的機會,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同時又激勵其他學生積極參與,增強競爭意識,產生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注重評價機制,保證教學效果
評價方式 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兼以形成性評價,少用定性和定量評價。首先,針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情況,對學生的作為做出及時適當的評價:對優秀學生給予表揚,在肯定他們成績的同時,要更進一步提出創新要求;對表現差的學生,更要從多角度肯定他們的長處,積極引導他們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其次,經過階段性學習,要能夠對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有一個階段性的認識,找出不足,調整教學。最后,學習結束要進行總結性的評價,明確學習的主要內容及目標,以及掌握的信息技術對學生們的學習、生活能夠帶來的幫助。
評價內容 一是知識的評價,要求能夠掌握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二是能力的評價,要注重學生的操作能力,要求能夠學以致用,將信息技術能力應用到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去,并能有適當的創新能力。
評價策略 評價要面向全體,要公平公正;建立學生電子檔案袋;建立評價激勵機制,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教學思維決定著整個教學。對于一堂課而言,教學目標是不變的,采取不同的手段、方法與策略來實現,教學效果是不相同的。“教無定法”絕不是一句空話,這要求教師注重教學過程,反思教學過程,不斷積累、總結與提高,從而形成自己高效的、獨特的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