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從學生層面出發提出了這樣幾個數學思想:學生學習的方式要逐步轉化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創新實踐;讓學生主動地從事數學活動,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數學評價的過程中,要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狀況,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可見,教師的教學觀念也要隨之變化,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真正讀懂數學。可以說,研究學生就是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首要任務。為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來談如何研究學生。
了解學生知識背景
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是教師上好每一節新課的關鍵。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教師上課創設情景的主要依據。課堂上常會出現:教師認為很簡單的內容,學生學起來卻可能很難;教師認為很難的知識,學生卻可能一點就透。于是,學生對教師精心設計的各個環節根本不感興趣,整堂課成了教師的“獨角戲”。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筆者認為是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研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顧及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僅僅根據自己的主觀愿望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如很多老師在上公開課之前要接觸學生,目的就是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如果上課的內容學生接觸過,那么接觸到什么程度要了解;如果上課的內容學生沒有接觸過,那么教師事先該預設些什么。這不就是為了上好一節課做準備嗎?
因此,教師在每上一節課之前,就需要想想這個內容學生已經了解多少;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哪些難以掌握的部分是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能夠掌握的。只有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了解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才能確定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哪些內容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把握課堂。
關注學生興趣愛好
當教師仔細研究學生的學習興趣時,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凡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往往也是他們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科。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興趣有兩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方面,教師要知道學生對數學感不感興趣;另一方面,如果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該怎樣激發他們的興趣。最近有幸拜讀了北京教科院數學教研員范存麗老師的《優秀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深有感觸。實際上,教師只要用行動回答好其中提出的幾個問題,那么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對數學感興趣。
小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數學老師?實際上,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不過大相徑庭,無非就是學生喜歡知識淵博、幽默風趣、能和他們做朋友的老師等。但是反過來更容易理解,學生最不喜歡什么樣的數學老師?根據調查可以歸納為:嚴肅、嚴厲、總批評學生;知識貧乏,沒有創新;眼中沒有學生;不能一視同仁;辱罵體罰學生;動轍請家長等。
小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數學課?當前,很多老師在上課時往往忽略了學生,只是枯燥地講、練、抄。教師可以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學生,會喜歡這樣的課嗎?”筆者做了個總結:小學生喜歡師生能互動的課堂,喜歡老師多講故事的課堂,喜歡有游戲的課堂,喜歡能動手的課堂,喜歡簡單明了的課堂。
教師用什么方法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的興趣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靠教師慢慢培養。實際上,教師可以在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數學課中尋找答案。在這里筆者收集了一些方法,與大家共同學習:史料法、創設情景、故事法、教具、驚異欣喜、競爭、體驗成功、多媒體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因材施教、重視情感培養。無論如何,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數學更感興趣。
研究學生認知規律
重視學生學習現狀 教師應該直面的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把課堂教學建立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如果這樣,教學安排的起點就可以高一些,設計課程內容可以適當加大難度,在教學創新上的功夫就可以下得深一些。這樣,以學生為主體參加的各項教學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投入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重視學生學習過程 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由其學習過程所決定,而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由教師指導的,所以教師如何教學將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往的教學過分注重教師的“教”,學生主要以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學,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扎實但創新能力缺乏的現象。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充分認識學生,只有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結合學生的生活情景進行教學。
重視學生知識過程 教師應該注意到,新課程在編排時,有的知識是一個序列。以往,教師們往往會把一個知識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如在出現分數時,很多教師就把分數的運算和分數的解決問題一起進行教學;而現在,教師把分數進行了分解教學“先認識,再加減法,最后乘除法”,之后把解決問題再分散在里面,而且把知識塊分解到各個年級。這樣的調整,就是考慮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重視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過程。只有把所教的學生研究透了,才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搞好針對性教學,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