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學生做作業的時間和量都有相應的要求和調整;細細解讀新課標的意圖,并不是一味地要減負,而是要求教師讓學生能做有效的作業,做有趣味的作業,做學生愿意做的作業。因此,好的作業設計將起到關鍵的作用。最近,筆者在研讀了《三十六計》之后發現,雖然這本書是兵書,但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不同的作用。何不利用其中的一些策略,讓它們在數學的教學上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在作業設計方面,幫助教師走出作業設計的困境。為此,筆者借鑒《三十六計》的一些計謀,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上提出了“新六計”。
勝戰計之“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的要點是“致人”,即調動別人,自己掌握主動權。數學作業是數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而當前數學作業的現狀是,一個班的學生做一樣的作業,這樣做導致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作業的興趣逐漸降低,完成作業的質量和數量也逐漸下降,甚至有極個別學生厭惡作業,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作業完成不了——上課不怎么聽得懂——作業完全不做——上課全聽不懂,最終對數學這門學科徹底喪失興趣和信心。除了課堂,精心的作業設計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走出學習數學的困境。學生能樂于作業,在作業中繼續鞏固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所謂“以逸待勞”就是說以前傳統的作業方式耗費了學生與老師的精力,收到的效果卻不盡人意,因此,設計有效的作業、有趣的作業、有層次的作業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要做到以逸待勞,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養精蓄銳。好的作業設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要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和不斷改進才能形成,因此,教師在初期不能急功近利。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薄弱環節及他們喜歡的問題情境,這樣設計出來的作業才有針對性,才能讓學生感興趣。另一方面,等待時機。好的作業設計必須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初期要先對本班的情況摸底,不急于對學生的特性下結論,了解學生對數學的認知程度,了解學生們的喜好,找出各個層次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以他們為藍本,進行作業的分層設計,即針對不同認知程度的學生設計相應難度的作業,讓他們練有所得、練有所成,能夠享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敵戰計之“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的要點是“實”,對于很多“談數色變”的學生而言,很多時候數學課堂上的案例和作業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的到,在解決方法上更是無從下手。要彌補這方面的缺憾,作業設計可以幫上忙,因為設計時可以把要掌握的知識點融入到生活的事例中,即使學生上課時沒能夠完全明白解決問題的要點,在他自己做作業的過程中也會得到啟發,舉一反三,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比如,在第一次教學“認識人民幣”時,筆者當時的想法是:人民幣應該屬于學生比較好掌握的知識點,因為平時學生都有用錢購物的經歷。但是,教完后卻發現效果并不好,學生對于“幾張錢幣一共是幾元幾角”“買東西要付多少元”“買了一樣東西,找回幾元”等問題都不能很好地掌握。通過對其他班級學生進行調查后,筆者發現這些問題具有共性。之后,筆者進行了反思:《認識人民幣》這個課題看似簡單,但是卻融合了很多其它知識點,如加減法、實際問題的解決等,可以說是一年級下學期大部分知識點的一個融合。
為此,我們吸取了教訓,在以后教學過程中,開學之初就在教室的圖書角設計了班級超市,準備了學生常用的尺、鉛筆、橡皮等學習用品,也準備了學習用的紙幣,讓學生從一樣東西買起,逐漸增加難度。學生喜歡買東西這種形式,也愿意挑戰。一開始參與的同學很少,但漸漸地,從同學那里學到了經驗,知道別人是怎么買的,自己嘗試后發現買東西、付錢、找錢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等到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學生們已經覺得很簡單了。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有時把作業設計放在學習之前也未嘗不可,在自我的實踐中,知識也就這樣從“無”中生“有”了。
攻戰計之“擒賊擒王”
“擒賊擒王”的要點在于“奪魁”,作業設計不可能個個出新、個個分層,因此在設計之初,就要選定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課題進行精心設計,從而避免分散精力、疲于應付等現象的發生。選取代表性的課題一般分成這幾大塊:數與代數中著重設計數的運算和探究數理規律;空間與圖形著重設計圖形的認識,體現各個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為學習周長和面積做好鋪墊;概率與統計著重設計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數據的收集和整理能力,進而發現數據揭示的規律;實踐與綜合應用著重看學生收集生活中和數學相關信息的能力,并能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擒賊擒王”的關鍵性問題是認準這個“王”,重點攻擊這幾個知識點。學生在掌握了關鍵性知識后,再進行舉一反三、知識的類聚和遷移,從而達到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
混戰計之“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的要點是“近攻”,作業設計要凸顯層次性,對于班級學生一把抓,要求全一樣,期望也一樣,是不切實際的。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作業設計的一大要素就是層次性,讓學生們看到數學這座知識寶庫每個人都可以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這也正符合新課標“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這樣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態度和心態就會有所不同,如果讓學生們覺得學習數學也是件快樂的事,那么作業的分層設計也就有了價值,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這個“遠”大目標也就由因為“近攻”的分層策略達成。
分層設計作業的要點:尊重差異,作業一般是分成基礎題、一般難度題、提高題等3個層次,學生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難度,進行訓練;樂中求知,作業分層設計還要體現趣味性,多設計一些游戲性的作業,調動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為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把數學知識“蘊藏”在生活常見的游戲中,無疑是讓學生樂學、愛學的最佳途徑。
并戰計之“反客為主”
“反客為主”的要點在于“隙”和“主機”,在作業設計這個環節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但等到時機成熟后,可以讓學生“反客為主”,讓他們成為作業的主人,做什么作業,自己設計,自己調查,自己解決。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掌握主動權后才能穩操勝券。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農村學校,很多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的作業很多時候都是靠自己的自覺性完成,做得好與不好都沒人檢查。老師和學生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說得最多的是:“我沒什么文化,他們做的作業我看不懂,所以也無法對孩子進行輔導。”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學生也就容易對作業產生應付的情緒,即使老師第二天檢查時會發現問題,但由于得不到及時的修正,情況只會越來越糟,最后有部分學生就完全不做作業了。
“反客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種問題。有部分作業,教師只提出作業的要求,而題目的類型、情境的設置、問題的解決方式都由學生自己選擇,從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逐漸讓學生愛上數學,進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敗戰計之“連環計”
古人說:“大凡用計者,非一計之可孤行,必有數計襄之也。”在作業設計實施之前或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發現新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們要及時調整已有的計劃和策略,把作業導向更利于學生發展的一面。一計不成,又出多計,這樣學生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感受到老師時刻在關注他們學習的狀態,從而讓學生更愿意融入到數學的學習中來。
“連環計”恰恰說明數學作業設計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只有通過數學教師的集體智慧和不懈努力,才會孕育出成功的作業設計,也才會真正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結束語
由上觀之,《三十六計》在作業設計方面也能發揮其作用,細細解讀個中滋味,給它們新的釋義,為作業設計增添一抹亮色。設計與實施適合學生天性的作業,將使小學數學作業變得更生活、更有應用性、更令人興奮。讓處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愉悅,是每一位數學教師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