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人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越來越普及。為適應社會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作為新一代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也要改變以往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讓信息技術真正走進數學課堂,為數學學科的教學服務, 讓課改的春風吹入校園每一處角落。
數學課堂上信息技術的使用
現代化的今天,信息技術無處不在。信息技術,簡稱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而課堂上的信息技術,是指一些現代化手段在教學中的運用,如配套的光盤、音頻、視頻、PPT、計算機、網絡等。教師應更多的把信息技術滲透到教學工作中。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不管學習什么新知識,只有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新課導入是教與學的起點,它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最佳狀態的行為方式。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能迅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渴望求新知的欲望。因此,在設計課的導入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根據低年級孩子的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趣味因素,利用信息技術創設一些問題情境,設計一些能吸引學生興趣的問題,增強趣味性。
運用信息技術充分演示,突破重點難點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是由老師講解例題、學生聽,從而做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和最后的運用知識。但是,這些陳舊的教學方式往往使學生感觸不深,容易產生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而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后,使圖形更直觀,動靜結合,聲色兼備,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有利于教師突破教學重難點,并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如在高年級面積單位“公頃”的認識中,如果只介紹說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就是“1公頃”,學生肯定一片茫然,頭腦里根本沒有具體的概念,到底“1公頃”有多大,這時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從抽象思維中跳躍到實際情況,從而理解概念。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具體有多大呢?可以利用多媒體,層層深入。從身邊的邊長是1米的地磚開始,到邊長是10米的報告廳,再顯示學校的平面,先理解100米,再畫一個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讓學生看看,在學校“1公頃”大概是哪里到哪里。從直觀的顯示聯系到生活實際,這樣學生的理解才會更深刻。
運用信息技術挖掘教材,滲透情感教育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數學是一門數字邏輯、推理能力較強的學科,但是它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要在數學課堂中不斷滲透德育。但面對低年級學生大談哲理性的知識,教師往往會感到自己講得很賣力,可他們仍一知半解,停留在疑惑中。所以,筆者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天真、活潑的特點,經常利用多媒體,設計一些小故事,在故事中滲透情感教育。
信息技術的實效性
教師要不斷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數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因此,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數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產物。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一個熱點,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會熟練使用多媒體課件,熟悉并學會多媒體教學設計和編制多媒休教學軟件,真正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技能,從而在教育教學的改革中發揮其重要作用。
信息技術的使用要有實效性 利用信息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方面的綜合處理,及其強大的交互式特點,使編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形象的表達工具,從而使抽象的教學內容更為具體化、清晰化。如此,學生才能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主動性,進而使以往的教師“教”為主變成現在學生以“學”為主,真正地改變了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優化了教學過程,增強了教學效果。
結束語
在這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教育不能只為了現代化而現代化,教師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根據學習材料精心設計導入細節,先聲奪人,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學習;要利用現代化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師生的雙邊活動達到最佳狀態;要讓學生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知識;此外,教師還要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挖掘教材,滲透信息技術教學,讓信息技術真正走入課堂,發揮其特有的屬性和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數學學科的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