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并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了解學生數學學習達到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進行總結與反思。
重視生本教育,正視學生錯誤
常遇到這樣對話。老師說:“為什么很少看到你舉手呢?”學生有些膽怯地說:“怕出錯?!崩蠋熡终f:“錯了也沒什么關系,老師又不批評你,你怕什么?”學生回答:“怕同學們笑話。”就是這樣的擔心,常常讓一些學生在數學課堂中一直以聽講為主,不能充分展示自我。數學教師在課堂中一直嚴格按照自己預設的教案開展教學活動,不管課堂情況如何變化,完成數學教學任務成了教師唯一目的,學生的學習內容與方式也是被教師預設規定了,完全忽視了數學課堂中的學生的生成。生本教育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的唯一主體;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和基本過程,教師一切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服務者、引導者和評價者,一切知識和技能歸根到底都是由學生主動學習學會的。數學的教學不是一種簡單的告訴行為,只有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去,才會有收獲。
破解錯誤根源,挖掘教學資源
錯誤對學生成長之所以有價值,并不是錯誤一出現就自然而然地體現出價值,關鍵在于教師在應對錯誤的過程中,善于挖掘錯誤的價值。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教師切忌急于用自己的思想立即去糾正學生的錯誤觀點、錯誤認識,而應站在學生的立場去“順應”他們的認識,掌握其錯誤思想的運行軌跡,摸清其錯誤源頭,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以初中數學教學中常見的幾個學生錯誤為例。
課前準備需有預見性 預防錯誤的產生,是減少初中生解題錯誤的主要方法。教師備課時,應預測到學生學習本堂課內容時可能產生的錯誤,就能夠在教學課堂內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加注意,從而有效控制錯誤的產生。預見錯誤、有效防范錯誤,能夠為揭示錯誤、降低錯誤打下基礎。
課堂活動需有針對性 要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學生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對比的方法,弄清它們的區別和聯系。當學生碰到疑難或出現錯誤時,可先由學生分析、討論,然后教師給予總結。要給學生自行揭示錯誤、排除錯誤的機會,使學生會識別錯誤、改正錯誤。
課后評析需有總結性 要認真分析學生在課堂中、作業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出典型錯誤,加以評析。評析時,讓學生進行適當的復習與總結,使他們再一次經歷嘗試與修正的過程,以增強識別、改正錯誤的能力。
數學課堂中的錯誤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伴產物,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用積極心態來關注學生的錯誤,不斷反思數學教學,變錯誤為資源,化腐朽為神奇?!按当M狂沙始到金”,要為開展數學課堂活動、解決數學學習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