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學生愛面子,固執,偏激,易燥;他們好惹人,怨人煩;寬以待己,嚴以律人。在這種難以相互包容的群體中,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便愈來愈多,有時甚至還會遷怒于老師。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息硝煙為和氣?只有巧妙消除學生之間的隔閡,才能創設和諧班級。
故事:尋找閃光點
吳敏是我班紀律委員,工作認真負責,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但她在管紀律時有時“太直”,不能被個別同學接受,尤其是李小倩,認為吳敏的某些做法帶有個人感情色彩,完全是刻意的針對她,兩人因此產生隔閡。2013年5月12日,臨近晚休時,兩人發生爭吵,從宿舍直到學校籃球場。當我接到該宿舍舍長吳曉莉電話匯報后,立即趕至籃球場。見到她們,我面帶微笑地說:“同學之間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把兩個那么漂亮的姑娘氣成這樣了,都累了吧?去我辦公室喝點水休息休息,都說說是怎么回事?”把她們叫到辦公室后,讓兩人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我說:“兩人是否都退后一步,反思一下自己。如果李小倩老是覺得是針對自己,那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是否做得夠好了!吳敏在認真負責的同時有沒有針對李小倩的刻意為之!每個人退一步才會海闊天空。”然后根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有關原理,我對她們進行了說服教育,約一小時后,兩人都冷靜下來,并保證以后不會再有類似事情發生,然后回宿舍休息了。
我原本想第二天借此機會告誡所有同學要互相團結、互相幫助。但是,這么做既不會消除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會引起其他同學的重視。于是,第二天我對此事作了一個令全班同學意外的總結:
第一,“5·12”事件不是什么錯誤、違紀,而是由于同學之間不能互相理解、包容造成的。
第二,吳曉莉同學能在第一時間向我匯報,讓事情得到很快的解決。這體現了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對同學高度關心的精神,值得表揚。
第三,另外一位同學張帥,從事件發生一直陪著她們,而且光著腳從宿舍一直追到籃球場,發揚了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精神,至始至終陪伴吳敏同學和李小倩同學,幫助老師處理好所有事情,間接地穩定了兩位同學的心理,值得表揚。
第四,我要表揚吳敏同學。她是團支書兼紀律委員,雖然事件是因紀律而起,但事發之后,她沒有任何的推脫,而是勇敢地承擔起責任,還細心周到地照顧著李小倩直到操場等。這說明她勇于承擔責任,具有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應該表揚。
第五,我要表揚李小倩同學。她是一名勤奮好學的學生,雖然在事件發生時非常沖動,但事情過后,她勇于主動向班主任和宿舍管理員道歉,這種通情達理,知“錯”能改的做法,應該表揚。
第六,我真誠希望全班同學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互相團結,互相幫助;一定要吸取“5·12”事件的經驗教訓,遇到矛盾時,要學會理解和包容,用理解的心態去包容周圍的一切;要學會溝通與交流,用坦誠的心態來釋放心中的“氣憤”;要學會換位,用換位的心態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相信一切矛盾都能順利的化解。
最后,我號召大家努力學習“5·12”事件中相關學生所體現出來的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敢于承擔責任的精神,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和知“錯”能改的氣度;認真并深刻總結“5·12”事件的經驗教訓,避免并確保以后不會再有類似事件發生,相信在全體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全班一定能夠打造成富有認真之心、友愛之心的團隊,一定能夠實現創新型、學習型班級的目標。至此,“5·12”事件圓滿結束。
事件過后,同學們都非常樂意地接受了我的號召,班內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同學間的關系更加和諧,班級管理成績逐漸提高。我相信,表揚永遠比批評有效,我們一定要善于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用它來引導學生,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反思:學生自我矯正
我認為,要讓每一個鬧局都成為教育的平臺;處理任何事都要慎重,只有了解情況,只有相信孩子,只有具備寬容之心,才不會擴大矛盾,才不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無意與有意只是一字之差,但他們的行為動機卻是相反的。如果我們只重結果,可能會使善意變成隨意。諒解孩子,肯定初衷,才能從孩子的心靈世界中洞察變化和發展,喚起他們心靈深處自我矯正的愿望,激發其正確的行為動機,不斷矯正他們的行為。在育人的生涯中,要牢牢記住一句話:他們畢竟是孩子,孩子有讓你“可氣”的時候,也有讓你“可笑”的時候,而讓你笑的心醉,才是育人協奏曲的主旋律,我們要用心去發現,用心去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