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在2014年5月30日《光明日報》撰文指出:一名中國學生被一所外國大學錄取便成為全國性的新聞,總有其內在的原因。美國的深泉學院(Deep Springs College)便是這么一所很容易吸引中國人視聽的奇特高校。其實,美國深泉學院既沒有一些國內媒體所說的那么牛,也沒有一些論者說得那么差。筆者認為,深泉學院是一所特立獨行的“牛仔”高校,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另類。這是全世界規模最小的高校,這樣一個“迷你學院”,生動地體現出美國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過去也曾有加拿大和英國等國的人到深泉學院作過采訪,也都有過報道。但許多國家的人都沒有中國人對深泉學院那樣充滿興趣。近年來,考上哈佛、耶魯大學已經不會成為全國性的新聞,因為每年都有幾名到十幾名中國學生被這些頂尖大學錄取。而每當有一個高中生被美國深泉學院錄取,都會引起國人的廣泛關注。
花費大量時間在勞作上,這是深泉學院給外人最深的印象。而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怕臟、不怕累”等勞動觀念,已經離中國的大學生越來越遠,甚至連有些工科大學生的實習,也流于形式。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中國人知道深泉學院真正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而且一以貫之,百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實在難能可貴,讓人不得不慨嘆和深受啟示。
績效管理是高校考評制度的改革方向
劉旭濤在2014年5月26日《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績效管理是上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其在推動組織發展戰略、提高管理效能、改進服務質量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績效管理的前身是績效評估,國內也經常叫績效考核。
應該說,績效管理與績效考核在技術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反映指標內容的信息采集系統以及對這些指標進行測量的方法和手段等。但是,與傳統的績效考核相比,績效管理是一個更加全面、系統的管理工具,特別是在理念、制度、文化、技術運用等各個方面,績效管理對傳統績效考核存在的缺陷進行了新的調整和修正。
第一,在理念認識上,績效管理更強調持續改進、追求卓越,而不是簡單的“打分排名”。第二,在制度建設上,績效管理更強調管理的系統性和閉環性,而不是單一的考核環節。第三,在績效文化上,績效管理更強調全員的認同、參與和有效溝通,而不是單向的上級對下級的施壓型考核。第四,在技術運用上,績效管理更強調現實可行的分析和診斷工具,而不是片面的“量化考核”。
由于受傳統績效考核方式的影響,當前高校考核評價工作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上述問題,并影響績效管理作用的有效發揮。因此,應該借鑒績效管理的先進理念、制度設計、文化建設和技術運用,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考核評價制度。
高校反腐應試水校長選舉制
汪紅在2014年6月5日《法制晚報》撰文指出:高校校長應由內部選舉產生,并最終實現教授治校。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助理劉昕教授接受媒體采訪時就高校反腐重在去行政化談了自己的看法。
劉昕認為,在高等教育資源稀缺且被視為精英教育的計劃經濟時代,依托行政體制規劃并支持高等教育,尤其是配備各種必要的資源,是當時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但隨著高等教育逐漸演變成大眾教育,高校就必須適應社會的多元化需求,具備真正的獨立辦學主體地位。原有的國家“大一統”的精細化行政管理模式及其單一化人事管理模式,會抑制高校發展。
未來高校改革的關鍵首先是去行政化,最理想的辦法是實現教授治校,而非行政人員治校。這就必須先改革現行的校長任命制度。校長不應由上面派出,而應從高校內部選舉產生,校長相當于教授們委托的治理學校的執行人,對老師和學生負責。其次,必須在組織機構設置、崗位設置、人員選拔聘任、職稱技能評定、薪酬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賦予高校充分的自主權。再次,招生不能僅是通過行政決策,要讓各院系老師參與,招生要由教授說了算。最后,高校必須實現財務制度透明公開,尤其是大型項目的招標、采購等過程必須有教師參與重大決策,不能光由行政人員操辦,同時信息要及時披露和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