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馬里蘭大學是華盛頓地域一所大型綜合公立高等院校,成立于1856年。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該校將自身定位從教學型大學轉變成為追求卓越,建設國內卓越、世界一流的公立研究型大學。這個戰略目標使該校獲得了從農科為主發展到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根本動力,從此步入快速發展的機遇期,學術地位和影響迅速崛起。目前,該校因其卓越的教學及研究實力而享有盛譽,她被認為是美國發展最快的綜合性研究大學之一。現已成為美國最好的20所公立大學之一,有公立長春藤之稱,是美國中西部知名的十大聯盟的成員之一。
權責統一的組織架構
筆者觀察認為,馬里蘭大學的內部組織架構具有以下兩個明顯特點。
一是以學術管理為主線,校院系三級管理,實現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統一。在馬里蘭大學,教務長或主管教學和科研的副校長相當于常務副校長,是諸位副校長中權責最大的。學校內設學院具有學術管理職能和部分行政管理職能,而系只具有學術管理職能。學院院長以學術管理為主,向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負責。學院院長可任命副院長,任命系主任和副系主任人員,對終身教師的選聘提出最重要的建議。馬里蘭大學的行政權力主要集中在校長手中,學院有一定的行政權力,系級基本沒有什么行政事務。相反,學術權力則更多集中在院系,所有學術活動都要由教授、系、院自下而上提出。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相對分離,且將學術權力下放給教授和院系,有利于學科發展和學術繁榮,教授可自主決定跨學院,乃至跨學校的科研合作,在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的氛圍中,交叉學科應運而生。在一些重大的、戰略性的學術問題決策上,校長和教務長仍起著決定性作用。總之,學術權力重心下移,并不是學校不管學術,而是將管理重心放在戰略方向,而戰術性的具體問題則由學院和系來承擔,上下和諧統一。
二是實現集權與放權的統一,重心下移,職責明確。馬里蘭大學對董事會、校長、教務長等職責和權力作了較為明確的界定。董事會管戰略、抓校長;校長抓政策、人員和資金;教務長負責學術活動;副校長負責有關專項事務。大量學術活動下放到院系。校長不太干涉院系具體工作。在教師招聘、教師晉升以及預算等工作中,都是采取自下而上的辦法,充分尊重教授、系、院的意見,并通過內閣會議達成全校一致。管理重心的下移,為學術民主、學術自由創造了良好條件,教授能充分發揮作用,院系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有利于學術發展。
分工明確的學生事務管理
馬里蘭大學學生事務副校長下設13個部門,副校長以及助手與13個下屬管理部門便形成一條管理“線”,各管理線分工明確又相互配合,基本上沒有交叉的情況,也很少有扯皮的現象。學生事務管理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組織架構扁平化。學生事務管理的權限只在學校一級進行,即學校直接對學生提供“大廳式、一站式、程序化”服務;所有下屬機構均是圍繞學生生活和發展的具體需要而設立,主要采取層級負責制、多頭并進、條狀運行模式。一般運作程序為:學生個體——各學生事務辦公室——學生事務副校長助理——副校長——校長。
二是學生事務管理隊伍專業化。馬里蘭大學的員工特別是管理人員和各類輔助人員都有很強的服務意識及敬業精神,一切工作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圍繞學生的成長;學生事務人員普遍具有教育學或教育管理的碩士、博士學位。在專業性較強的部處室,其管理人員還是持有專業資格證書或行醫執照的心理學專家或精神病學專家。
三是學生事務管理法制化、程序化。學生事務服務范圍廣泛,職責內容比較具體。不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開學時均印發內容詳盡的學生手冊。對學生的服務范圍也相當廣泛和具體。
此外,學生事務管理具有完備的紀律管理監督和仲裁系統,擁有很多法律咨詢機構,保證了學生事務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和科學化。學校設有上訴委員會、學校司法委員會、社區維權會、學術誠信和非學術性不端行為的教育及外展活動、生活管理委員會、學生榮譽委員會等。每個委員會都有規范的工作流程,同時設立監督和仲裁機構,學生可以通過此機構起訴或控告校方或學生工作者,為學生提供完善的法律咨詢服務。
以生為本的理念
中美兩國高等教育有諸多不同,但在為培養社會需要的人、促使學生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成員的教育目標則顯示出一致性。對比美國高校,中國高校還需要進一步確立“以生為本”的理念,不斷健全和完善全員育人機制,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同時加強制度建設,規范管理程序,制訂工作標準,明確崗位職責,加強過程督導,完善結果評估,不斷提高各項工作的實效性,鞏固工作成果。
此外,馬里蘭大學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和簡潔的辦學理念,并且深入人心。如何凝心聚力共謀發展,這一點也非常值得借鑒和學習。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