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交往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與此同時,大家也深刻意識到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缺失已經稱為一個嚴重的問題。本文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因素融入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在分析高職院校學生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后,提出了一些改進與解決的對策。
文化因素融入英語教學的意義
文化這一概念涵蓋了文化知識、信仰、風俗、法律、藝術、道德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其它能力和習慣。它記錄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思維模式等,而絕大多數文化內容也都是通過語言來體現的,所以文化與語言是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語言溝通需要雙方參與的特點決定了要想掌握好英語,除了要了解英語的文化,同時也要掌握自己民族的文化。
然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很多英語學習者并沒有很好地掌握以漢語為載體的中國文化知識。南京大學人文社科高級研究院副院長從叢教授就把這種現象起名中國文化失語癥,他提出很多高學歷的學生,如博士生,有較高的英語水平,卻缺乏文化大國學者應有的獨立的文化人格。很多學生并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中文的英語表達,例如不知道Mencius是孟子,不懂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英文表達,也不知道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饅頭、粽子等的英文說法。有鑒于此,從叢教授倡議必須要在英文課堂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這有助于培養學生文化人格的獨立,有助于在對外交往中更好地對比中西文化,展現、傳播中國文化。為此,筆者將從職業院校英語課堂教學的角度淺談如何將中國文化融入其中。
職校生文化知識的現狀
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有以下兩類組成:一是普通高中畢業生經過高考升入職業院校學習,這樣的學生雖具有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但整體水平有待提高;二是中專、職業高中,這類學生英語底子往往非常弱,急需提高英語水平。高職院校開設的課程大部分側重職業性,因此很少在教學內容中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
為此,筆者對所在學校學生掌握中國文化知識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知識有著很濃厚的興趣,但是文化詞匯知道的較少,存在較為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經常在書中見到的表示傳統節日的單詞如春節、中秋等比較熟悉,而對于粽子、道教、諸子百家等知之甚少,這些詞匯都是經常用到的和中國文化密切相關的詞匯。
大學生文化層次較高,因此擔負著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務。目前中外學生交流項目越來越多,出國機會也越來越多,所以在英語課中學習中國文化,更有效地進行中外交流也顯得非常重要。學生學好中國文化知識有助于幫助學生鑒別不同民族的文化,培養獨立的文化人格,有助于更好地在對比中掌握英語,從而進行有效地交流。
問題與對策
第一,開設關于人文知識方面的選修課程。例如,在校園舉辦各種人文知識講座,舉行各種傳統文化活動。近年來,很多人文知識類電視節目受到了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這就說明了在當前情況下,大家對中國文化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生應該提高自身人文知識修養,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多學習中國文化,積極參與到各種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活動中。
第二,在英語課堂中融入與中國文化因素相關的教學內容。由于現行的英語考試全部側重英語的語言知識與能力,不包含人和中國文化方面的測試,因此,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不高,這就直接導致了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缺失。
第三,課堂教學中增加展示中國文化的教學環節。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分配一個和中國文化相關的任務,并要求學生用英文完成。例如,寫一篇介紹中國傳統建筑的英語作文,或者做一篇介紹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英語演講等。經過多次的準備、練習、展示,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也會不斷深厚。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這需要學生課后堅持學習,教師也要制定相應的考核策略,保證學生堅持下去。長此以往,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就會越來越多,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也會不斷加強。
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適當補充相關的中國文化知識。如可以選擇描寫中國文化的優秀素材對課程教學進行補充。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的《大地》、林語堂英文作品《京華煙云》《生活的藝術》等,也可以選擇楊憲益、戴乃迭翻譯的《論語》等富含中國文化的作品。
結束語
在英語課堂中滲透中國文化知識的學習,是用英語進行有效交流與溝通的必然要求。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得中國的經濟更加快速發展,作為上層建筑的中國文化也在跟著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歷著一番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呼吁重新發現和弘揚中國文化。一個優秀的英語學習者除了要掌握英語文化,更要掌握自己的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呂京.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覺與英語教育[J].世紀橋,2008(11)
[3]姜炳生.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認知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