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通過小說創作,向人們展現出人類社會的生活面貌,通過小說人物的命運可以讓讀者認識社會,達到審美的目的。小說教學在語文教材中占有相當的比例,與詩歌、散文等其它文學樣式相比,它更受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對人物形象充分理解之后,最終多元化地探索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因此,小說教學的得失,對于語文教學關系重大,從而也成就了語文教師通過小說教學、分析小說的女性形象來幫助青春期女生樹立正確女性觀的重大契機。
技工院校女生的思想現狀
筆者所在學校學生生源分布廣泛,女生大多來自鄉村,有些也來自城鎮,學生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往往被城市的風貌所吸引,從而多數女生會把精力放在外貌妝扮及講究穿戴上。甚至有些女生為了追求美,吸引異性的眼光和青睞,盲目模仿所謂當紅明星的打扮,花大錢去買名牌服裝和飾品。事實上,她們根本沒有認識到在這個年齡階段,自然就是美,純真就是美,美并不靠外在來體現。一旦青春期女孩在五光十色的城市中迷失,形成錯誤的審美觀,往往就會變得愛慕虛榮,想盡辦法和其他女生攀比,無法理性看待自己。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青春期女生的心理也在發生飛速的變化。社會是個紛繁蕪雜的大染缸,導致原本是象牙塔的校園也無法真正成為一方凈土。少數女生出于對戀愛的好奇、對異性的好奇,過早地發展個人感情。近年來,香港、臺灣以及韓國的偶像劇,大量地出現一些關于奢華的場景、豪華的別墅、名車等鏡頭,極其容易讓技工院校在讀女生們,在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時,受到誘惑甚至被誤導。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獲得昂貴的禮物,去談戀愛,在失戀后甚至發生過激行為。
本校生源大多數是中考的失敗者,許多人被迫報讀技工院校,其中只有少數同學是真正對未來的人生有了堅定的選擇,為早日進入社會而來讀書的。青春期女生與男生相比,想要獲得成功人生的愿望更加薄弱。隨著當今社會競爭壓力日漸增大,女生們更容易對前途感到困惑,她們往往會聽信社會上的偏見,所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于是更加不愿意把精力花在認真學習,努力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上去,目光只停留在現實上,整天挖空心思想著“如何釣個金龜婿”。只要有少數女生有這種想法,就很容易對其他原本想努力學習的女生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培養技工院校青春期女生正確的女性觀,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所學小說中經典女性形象分析
目前學校所用的語文教材為勞動版的《語文》(第四版)。在這套教材中,小說單元占有很重的份量。其中比較重要和經典的課文有孫犁的《荷花淀》、莫泊桑的《項鏈》。在課堂上可以充分采用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多元化地理解小說。正如陶行知所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小說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努力表達自己的看法,盡情和同學討論甚至爭論,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瑪蒂爾德是莫泊桑小說《項鏈》中的女主人公。在課堂教學中可將《項鏈》故事疊影于“灰姑娘”模式,以情節中相似與不同的比照,通過更深的層面,最后回歸到人物上。我們不能單純地從虛榮的角度來解讀瑪蒂爾德,必須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評價這一人物形象?,數贍柕屡c灰姑娘一樣都擁有一場舞會,也都在舞會中丟失了一樣物品,同樣美麗善良。文章作者莫泊桑最欣賞的法國女性具有嬌媚的特點,她們具有美好的外表。而莫泊桑給瑪蒂爾德最殘酷的懲罰是衰老,十年的還債生涯讓瑪蒂爾德完全變成了一個粗壯的勞動婦女,這也讓瑪蒂爾德身上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更加突顯了。在她可以逃避責任的時候,毅然而然地承擔起了債務,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在責任心?,數贍柕略诿\給予她巨大考驗的時候,勇敢地和命運作斗爭,她始終勇往直前,莫泊桑在瑪蒂爾德的身上投射了18世紀法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數贍柕码m然有愛慕虛榮的缺點,可是誠實守信、勇于承擔責任是她身上的閃光點,這不僅僅是她個人的悲劇。
引導女生構建正確的女性觀
分析了語文教材中經典小說課文中的水生嫂、瑪蒂爾德等人物的形象,再重新回到青春期女生的現狀和問題上來,語文教師究竟該如何引導中職女生構建正確的女性觀呢?
通過人物形象分析,我們看到了女性溫柔外表下的骨氣與尊嚴,自尊與剛強。我們看到了女性吃苦耐勞,用自己的勞動和技能立足社會,贏得尊重。我們看到了女性單純、天真、善良,她們純凈的靈魂也使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上沉淀下來,用心考慮自己如何去實現自身價值。我們看到了女性誠實守信,英勇不屈地和命運抗爭的精神,自我意識不斷覺醒。我們發現具有傳統婦女美德的水生嫂們的身上也有進步女性的特點。青春期女生所應該構建的正確女性觀,恰恰就是女性在人生觀和愛情觀上的獨立、自主、向上。
現在的在校女生的年齡段正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教師要告訴她們女人要獨立,靠祥林嫂式的重復是沒有用的,只有通過語文教材,用教材中一個個生動的女性形象,才能告訴同學們,如何構建正確的女性觀。女人只有擁有獨立的人格,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內外兼修的女性,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獨特而優雅地生活下去。
參考文獻
[1]劉忠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教育意義簡論[J].考試周刊,2007(37)
[2]李天松.語文研究性教學模式[J]. 語文學習,2001(7)
(作者單位:杭州第一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