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課是高校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的一門重要課程。在中醫院校對外交流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學好中醫翻譯課能夠為進一步學好中醫典籍英譯,并對培養學生認識英漢及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中醫翻譯課程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認識英漢兩種語言差異及對中醫翻譯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策略的掌握上。本文以中醫翻譯教學中學生所做練習為典型例子,分析了其中的錯誤,以探討翻譯教學中的重點及中醫翻譯的標準。
中醫翻譯教學中的重點
一是認識并初步掌握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之間存在很多差異,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在于:漢語多用動詞,而英語多用名詞(或介詞+名詞)以及相當于名詞的詞。英語常用名詞來表達漢語中用動詞表達的概念(如抽象的行為名詞),而且動詞的兼類情況非常明顯,加之英語有詞形變化,許多動詞詞尾加上后綴,如“-ment”“-tion”“-ance”“-er”“-or”等,即可變成名詞。相反,漢語卻以動詞占優勢,而且一個句子不限于用一個動詞,可以幾個動詞連用。因此,在進行中醫翻譯過程中,漢語中的動詞也常譯成英語中的名詞(或介詞+名詞)。所以,在英漢翻譯教學中要首先要引導學生注意詞性的轉譯,即將漢語的動詞轉譯成英語中的名詞。
例一 原文:健脾養胃丸
學生譯文:Promoting Spleen and Nourishing Stomach Pill
參考譯文:Spleen-Strengthening and Stomach-Nourishing Pill
分析:本例是中醫方劑中的一劑藥名。兩個動詞分別為健和養,而學生在翻譯結果中體現出來的是按照漢語表達的傳統,依次對應翻譯成了promote spleen和nourish stomach,雖然用了“-ing”形式,但也是動詞+名詞的動賓結構,不符合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參考譯文中則是將strengthening和nourishing作為名詞的修飾詞來處理,整個短語呈現出的是名詞性并列短語,類似的例子可參考例二:
例二 原文:清熱化痰丸
學生譯文:Clearing Heat and Eliminating Phlegm Pill
參考譯文:Heat-Clearing and Phlegm-Resolving Pill
這兩個例子都反映出了同樣的問題,學生對漢英兩種語言差異的認知不到位,在進行翻譯時受到了漢語的母語遷移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多讓學生做該方面的練習,尤其是漢語動詞轉譯為英語的名詞。
二是中醫標題中名詞術語的翻譯。由于中醫翻譯課是在學院學生大三時開始開設,學生在初步認識到了中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之后,常常會忽視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或者還不具備翻譯好中醫傳統術語的意識。如下面例子所示:
例三 原文:怒志的生理病理及實驗研究。
生1:Nu Zhi’s Physiology,Pathology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生2:The Researching about Angry
生3:The Psychology and Pathology Study on the Anger and Sprite
生4:Anger: Its Physiological Pathology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生5:Angry Spirit’s Phychology and Morbid State
參考譯文1:Physiology and Patho
-logy of Angry Emotion and its Experimental Studies
參考譯文2:Angry Emotion:its Pathophysiolog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其中,“怒志”一詞還有同學翻譯成Angry Mood、Angry and Thought、Tempered Mind等。首先看原文標題中的名詞術語:這一名詞術語的關鍵詞應該是“怒志”,其次是“生理病理”“實驗研究”。生理病理對照的英譯應該是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或者使用其形容詞與experimental 共同構成study的修飾詞 ;實驗研究應該是experimental research or study, 而飽含中國傳統文化的“怒志”一詞則成了學生翻譯結果中爭議最大的部分。究其原因:部分學生并未準確理解怒志的涵義。在李照國教授主編的《簡明漢英黃帝內經詞典》第271頁中,“怒”被解釋為:①get angry;flare up;lose one’s temper;②anger,which is one of the five emotions that pertain to wood in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liver in the five Zang-organs;③violent and drastic manner or behavior;④protrude。此處“怒志”中的“怒”應取第二個解釋,翻譯為anger。“志”的意思“情志”,而怒則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一,不了解這些,自然無法做到準確翻譯“怒志”一詞了。
試分析:學生譯文1直接將“怒志”借用漢語拼音,翻譯成Nu Zhi,但一般情況下只有在英語中無法找到對等詞時才宜用漢語拼音,而“怒志”明顯不是這類術語,其涵義并不是無法解釋成英語,因此翻譯成漢語拼音不可取。學生譯文2很顯然犯了詞性錯誤,沒有使用名詞anger,而用了angry,且翻譯并不完整,屬于5個譯文中最差的一個。學生譯文3則首先將生理physiology誤譯為心理Psychology;其次將怒志翻譯為anger and spirit,但spirit又發生了拼寫錯誤。同時,還漏掉了實驗研究這一術語。學生譯文4是5個譯文中相對完整和準確的一個,唯一的不足是將生理一詞譯為形容詞,用作了病理一詞的定語。學生譯文5中首先是將怒志翻譯為Angry Spirit,另外直接將生理對應的單詞拼寫為Phychology(藻類學),犯了“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錯誤;Morbid State指的是病態而非病理。最后,漏譯了“實驗研究”。
中醫翻譯標準與策略
首先,要遵循翻譯的標準,亦曰翻譯原則,即指導翻譯實踐、評價譯文質量的尺度。中國清末思想家嚴復的三字標準“信、達、雅”被公認為翻譯標準,其影響深遠。其中,“信”和“達”等同于如今翻譯教程中所提到的“忠實”和“通順”。正確理解和充分表達是達到上述兩條翻譯標準的不可分割的兩個過程。而中醫英譯的標準,還應該在此基礎上注意中國文化詞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不可望文生義。因此,在中醫翻譯教學中,首先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理解漢語原文的意思,只有準確把握詞義和語義才能做到充分表達。但由于學生初學翻譯,對原文的理解往往會出現偏差,有些同學將原文沒有表達出的意思無限延伸,浮想聯翩,在表達的時候免不了會出現過度翻譯;而有些同學則出現保守思想,習慣于字對字翻譯,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無法做到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出現欠翻譯。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因為中醫翻譯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翻譯,中醫文本不乏飽含中華文化詞語的術語和表達,在幫助學生認識中英兩種語言差異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作為譯者的創造性意識,要在中醫翻譯過程中注重對中國特色文化詞匯與術語的翻譯策略。還有一些同學翻譯態度不夠嚴謹,遇到陌生詞匯不查工具書,僅憑臆測,隨意添加或刪減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漢語功底不扎實,白字連篇,這些都是翻譯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幫助學生改正的問題。
最后,還要遵循民族性原則。世界上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醫學。其他國家的傳統醫學大多數幾乎消失,或者影響極其有限。中醫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至今仍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被納入全民醫療保健體系。和西醫相比,中醫畢竟屬于一個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我們翻譯中醫時,在準確把握語義的前提下,一定要體現中醫的特色。目前,在中醫古名詞翻譯上,有人主張“全盤西化”,完全用西醫詞匯來翻譯所有的中醫古名詞。這種做法當然是錯誤的。該采用音譯的時候就需要音譯,該意譯的時候也要意譯,但類似“怒志”這樣的詞匯,首先必須了解其內在涵義,不能全盤音譯,只有準確把握語義,才能真正做到遵循民族性原則。
結束語
中醫翻譯是將中醫與翻譯跨學科結合的產物,因此要做好中醫翻譯教學工作,就要首先有良好的中醫基礎,然后結合一定的翻譯技巧和翻譯策略,并且注意保護中醫的民族特色,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掌握中醫翻譯。
參考文獻
[1]李照國(主編).簡明英漢黃帝內經詞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吳昌國(主編).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1
[3]李照國.中醫翻譯導論[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K032);課題名稱:突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翻譯策略研究;課題負責人:曲倩倩】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