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止體罰學生需要法律真正施行
為了處罰沒寫完作業的孩子,河南項城一老師就讓完成作業的學生扇他們的耳光,誰扇得響,評出前三名,獎勵一個作業本。(2014年1月6日《中國青年報》)
又是一起教師體罰學生事件,教師體罰學生一樁接著一樁,似乎看不到頭。其實,教師體罰學生,法律是明確禁止的。《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都規定,教師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有其它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師法》規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教師體罰學生,造成一定后果的,還面臨《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的處罰。體罰學生導致學生受傷,盡管是一個雙輸的結果,并且法律已經很完善,可還是不斷上演,問題出在沒有執行上。有法律不執行,教師體罰學生違法成本低,才會有恃無恐地拿起體罰的大棒,對于達不到自己要求的學生毫不留情地動“私刑”。理由還堂而皇之,“為了學生好”。“為了學生好”其實不是體罰學生的理由,而是教師為了自己好管理班級。在找不到其它辦法的情況下,黔驢技窮,只剩下體罰一條路,而其自以為體罰馬上見效,屢試不爽。
性教育從娃娃抓起是一種有益啟蒙
日前,武漢市武昌教工幼兒園的大班老師精心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堂幼兒性教育課。但一個家長卻給熱火朝天籌劃課程的老師澆了一盆涼水,大班一個女孩的家長拒絕了園方的安排,認為自己女兒還小,不必參與到這樣敏感的課程中去。(2013年12月29日《武漢晨報》)
其實,幼兒園開性教育課早已有之,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筆者認為越早越好。據報道,性教育的最佳年齡段是4歲到6歲,這個時候孩子對性沒有意識,如同一張白紙,你給他們講性方面的知識,他們雖然不可能完全明白,但會和接受其它知識一樣自然接受。毋庸諱言,家長之所以反對幼兒園開展性教育,是害怕孩子被帶壞、影響孩子的學習,有意無意地反對或阻撓也就不難理解。但是,一味地反對孩子接受性教育,這未免太過自私。身為父母,沒有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童年時代擁有一份天真和純潔。與其羞澀去逃避,不如勇敢地面對。父母決不能讓孩子錯過了性教育的最好時機,因為這個階段直接進行性知識的灌輸是一種有益的啟蒙。
最該開除的是功利教育
東莞大朗水霖學校初中部學生日前報料稱,臨近期末,學校要求班主任填表上報“班上最應該被開除學生”名單,如果期末期間再“犯事”,就會被開除。對此,大朗水霖學校回應稱,學校要求班主任上報的只是差生名單,以便于學校安排老師“一對一”輔導。(2014年1月2日《南方都市報》)
每個班都有差生,但是開除永遠不會成為最佳手段,因為差生開除后依然有差生,有第一名就必然有最后一名。“班上最應該被開除學生”名單本身就是一個悖論,也不符合學校教育的宗旨。但是“差生輔導名單”聽上去就比較靠譜了,如果該校是希望每班拿出差生名單,并安排老師“一對一”輔導,那又何妨多多益善?既督促了老師們對學生更加負責,不言放棄,又幫助了學生學習,一舉兩得。學校當摒棄功利教育思維,真正將差生名單變成輔導名單,不放棄任何學生,認真教學。
父親育兒角色不可替代
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一般都是母親擔當育兒的角色,而父親則只管在外面掙錢養家,交際應酬。一項研究表明,有父親陪伴和照顧的孩子,長大后更聰明,更有責任感,性格也更加寬容。
有資料顯示,常常與父親在一起的孩子比跟母親常在一起的孩子,更能體現出對新事物的好奇,更擅長與人交際,更樂觀自信,更能承受失敗的打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個人面對孩子,時間長了,難免生厭,就會產生情緒。比如,母親常常對孩子大呼小叫,甚至拿孩子當出氣筒。而父親的介入,一方面可以分擔母親的負擔和憂愁,讓母親可以調劑情緒,休息身心;另一方面對孩子來說,換一個人,也有一種新鮮感、親近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真可謂一舉多得。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與孩子培養感情的過程。特別是那些工作比較忙的父親,整日見不著人影,對孩子來說十分生疏,除了身上流著相同的血以外,并未感到父愛帶來的溫暖。因此,父親的工作無論有多忙,都應該想辦法抽出一定的時間,填補好父親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