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不久前表示,體育將納入高中階段學校學業水平考試。為此,從2014年1月1日起,北京市海淀區安排為全區11萬小學生每天留體育家庭作業,并將學生的鍛煉成果隨時上傳到網上,讓學生可實時查詢自己處于哪個“段位”。近年來,中小學生普遍面臨體能下降、視力下降、營養過剩等問題。通過改革考試評價體系,讓體能測試納入高考范疇,增加約束力,在現實情況下不失為引導學校重視體育教育的良方。但要徹底扭轉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局面,促進全社會對體育鍛煉的重視,還需要建立科學、公正、嚴謹的教育評價體系,更需要學校和家長從應試思維中擺脫出來,讓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學校開展體能測試不能成為學生的負擔,讓學生陷入為應付考試而參加體育鍛煉的窘境。體測和體育家庭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體能訓練中提高身體素質,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養成努力拼搏的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體能,也能促進他們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
中小學生正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有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學校在組織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時的內容、方法、負荷量、運動恢復都要有特別的要求。重視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科學選擇訓練手段,合理安排訓練內容,是體育課和體育家庭作業要重點考慮的內容。另外,提高青少年體質不能完全靠納入考試范疇,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關注與加倍重視也不能忽略。對體育課程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支持,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衛生習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和寬松的環境,才能真正實現青少年體質整體水平的提高。
(摘自2014年1月6日《北京考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