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的教研組磨課活動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弊端,在現代科技和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更新的今天,如何把集體磨課教研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促進每位教師理論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舉措。教研組磨課是一項集體智慧交匯,并使得每個成員實踐和理論水平得以提升的活動。為提升教研水平、落實新的教育觀念,需要把互聯網平臺、現代觀課技術以及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碰撞、激發理性探索等因素有效結合起來。在揚州市第九次學校精致管理現場推進會上,筆者所在的江蘇省高郵市南海初級中學政史地教研組做了磨課提升現場展示,獲得了與會專家領導的高度贊許。
借助構建網絡平臺
云態磨課就是借助網絡通信的強大功能,把磨課教研活動有計劃、有組織地彌散到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空間,豐富參與教研活動的新鮮形式,保留參與教研活動的清晰過程,開辟參與教研活動的便捷途徑。技術上的可行性和實踐上的可操作性,極大地提高了教研活動的效能。
首先是建立校本磨課教研社區,為開展云態磨課提供網絡技術窗口。世界互聯網經過近40年的飛速發展已經到了無處不在的程度,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報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當前,許多學校開辦了自己的校園網并與互聯網相通,同時辦公電腦幾乎已經普及到每位教師,手機的功能也不斷擴展,這些都為云態磨課提供了硬件技術條件。
其次是明確校本磨課教研流程,為教師參與教研規范適時介入時機。磨課流程大體包括:第一階段教研組確定研究的主題并與主備人共定課題;第二階段主備人初備并在網絡發布,同組教師助備并在社區跟帖;第三階段主備人復備,教研組設計課堂觀察量表;第四階段主備人實施課堂教學,教研組分工現場量化觀察;第五階段現場磨課,量化觀察分析和備課教學反思;第六階段主備人優化教學設計,教研組總結提升。從第二階段開始,教研組成員就可以通過電腦和手機不分時間和地點地參與教研活動,直到活動結束。
最后是制定校本磨課教研制度,為使教研活動常態化建立長效機制。為促進每位教師參與教研,還應制定相關的獎懲制度。由于每位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時間、程度和質量都會在網絡空間留下記錄,這為制度的執行提供了參照。
量化觀察規范磨課
一般磨課往往缺少主題或主題不鮮明,缺少要解決問題的預設;參與者往往根據個人興趣和專長對一節公開課做點評,比較隨意、缺少整體性;常常出現有一兩個人點評之后,再發言的人無話可說的現象,話語權被“前輩長者”或“領導權威”搶占,影響一些教師參與的積極性;許多點評并不為他人認可,只是表面點頭而已。以上種種弊端,都是對磨課教研活動本意的一種抑制。久而久之,磨課教研只能是人人不愿參與、參與只是形式而已的一種例行公事。
為克服通常磨課教研的種種弊端,特別是方向不明確、目標不清晰等,矢量磨課就是把磨課教研活動從一開始就納入到目標控制下的軌道上來,在磨課教研活動的各個階段都呈現清晰的目標定向導航,最終達到人人有不可替代的參與,人人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課堂量化觀察分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根據磨課教研的主題和一般課堂觀察的四個維度設計符合校本課堂特色的課堂觀察量表。學生的學、教師的教、課程性質、課堂文化是得到公認的課堂觀察的四個維度。但在課改的推動下,許多學校都打造了符合地域和校本特色的高效課堂模式。模式有不同,意味著側重有不同,彰顯著教與學的新理念有偏重。因此,在一般課堂觀察的四個維度的基礎上,需要根據校本特色課堂設計校本特色的課堂觀察量表。量表設計的角度和細則要在教研組內進行廣泛的探討,探討角度設計的科學性和細則對目標的指向性。這一探討的過程就是磨課教研參與者明確觀察目標的過程,也是理性碰撞提升的過程。二是根據參與磨課教研的人員構成和課堂觀察的需要,做課堂觀察分工和課堂觀察定位。課堂觀察分工絕不是隨機的,需要做周密的安排,分工觀察的角度既可以是他的專長,也可以是他需要彌補的短板,一切由目的而定。分工完成后,還需要對課堂觀察記錄的手段和課堂觀察的位置做安排。
實證分析彰顯“魅力”
魅力磨課是指由于網絡技術的靈活運用和課堂量化觀察分工定位的實施,使得磨課教研活動形式更新穎、手段更特別,尤其是現場磨課階段所呈現的量表分析和課堂實錄帶來的實感積累,以及理性火花的迸發給每一位參與者帶來提升的快樂。魅力磨課是為了激發教師參與磨課教研的熱情,通過量化分析的方法幫助教師對課堂進行精確解構,以求優化教學設計和行為,從而建構精致高效課堂;通過個案實證的方法對課堂積累實感,以求激發參與者理性思維,從而推動課改不斷深化。但魅力也有可能被異化,一方面由于主備人的課堂教學實踐被量化觀察發現更多、更細致的問題,其傷痛令人難耐;另一方面由于每位參與者的痕跡都清晰地保留在網絡上,其瑕疵令人難堪。要保持魅力磨課,就必須營造良好的磨課教研氛圍,認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條,提倡主備人的“重教研,輕評價”和參與者的“重過程,輕結果”的教研原則。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南海初級中學)